【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
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後稱「渡.左營」團隊)長期深耕舊左營社區共創行動,於去年開始關注到合群社區生活機能不足,與眷村改建後長者移居集合式大樓的疏離感,因而辦理《合群人》系列課程,嘗試在社區中創建新的社群網絡平台。本學期開始,正式進入第三期《合群人》樂齡課程,本期課程嘗試透過「走讀式行動劇」的形式,並與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眷戶、豆子劇團葉俊伸團長合作,呈現在地居民的眷村記憶與對居住環境的期待,並以一刻鐘生活圈為發想,為居住於合群社區的長者們拓展生活範圍,以此打造長者的記憶廊道,在一刻鐘生活圈的範圍內為長者打造社會安全網。
第三期《合群人》樂齡課程於9月底展開,除了前兩期學員的持續參與外,這次也加入幾位新成員,最終招募到18位65歲以上居住在合群社區的里民。課程一開始,由「渡.左營」團隊葉維俐博士後研究員向學員們介紹「渡.左營」團隊與過去的行動,以及宜居社區跟一刻鐘生活圈的願景,如何將合群社區跟隔壁的建業新村,以及左營舊城進行連結,並向大家說明第三期課程的內容規劃。「渡.左營」的召集人—音樂系李思嫺副教授也表示「渡.左營」團隊從2018年開始在舊左營辦理大型活動與展演,本次課程希望可以結合過去藝文活動與戲劇的經驗,匯集大家對地方的記憶與期許,透過戲劇展現自己的想法跟感受,期待在裡面看到大家展現的能量。
課程說明後,先由維俐帶領大家進行破冰小遊戲,在輕快的音樂背景中,讓學員們傳接小物,音樂暫停時,拿到小物的學員就要自我介紹,並邀請其他人一起向自我介紹的人問候。本期課程的小金孫周芷琳,更帶領學員們進行音樂律動,在懷舊的音樂下,一起動動身體,將氣氛熱絡起來。
經過山陀兒颱風的影響與雙十國慶假期後,終於迎來第二堂課程,由「渡.左營」團隊召集人李思嫺副教授,帶領學員們認識走讀與行動劇場,透過團隊過去的行動影像,包含「穿越魔幻舊左營」、「老外逛左營」等,讓大家思考劇場是什麼,並引用英國劇場導演Peter Brook的話,說明一個空間有了人的活動,並被觀看,就形成一個戲劇。並向學員介紹不同戲劇類型,包含傳統在劇院舞台演出的劇場,以及非傳統的實驗劇場,如漫遊劇場,透過這些劇場形式的說明,總結走讀式行動劇,包含選擇的地點、空間,中間的移動,以及最重要的人與故事議題。
在了解戲劇與空間的關係之後,由葉維俐博士後研究員帶領大家分享在合群社區公共空間的故事,並說明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它作為連接活動的渠道、分享訊息的節點及共享文化活動的平台,在這個空間中,能夠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交流與互動。再藉由前兩期《合群人》課程中蒐集到居民在合群社區中較常去的地點,透過便利貼工作坊的形式,引導學員思考在這些社區公共空間中,有過哪些與人交流互動的回憶,或是如果有遊客來到合群社區,會怎麼以在社區中的日常生活記憶,來介紹自己的家園。延續前兩期學員們對於合群公共空間的討論,希望進一步透過說故事的方式,來反映居住在這個社區的實際生活感受。
在討論的過程中,學員們熱烈地分享在這些地方的回憶,有些是日常生活的活動或趣事,有些則是過去在這些空間發生的難忘回憶。有個人的故事,更有許多大家的集體記憶。最後透過票選的方式,在合群社區選出三個展演的地點,期末展演將會在這些地點演出,學員們分享的回憶也將成為「走讀式行動劇」成果展演的內容,本期《合群人》課程預計明年1月11日辦理成果展演,屆時歡迎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