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山新聞,西灣學院提供】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全球與在地永續發展議題探討」課程舉辦社會創新見學活動,再思實踐永續的各種可能。課程教師、中山大學社創所所長洪世謙、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楊家豪、社創所榮譽講座教授吳靜吉、前西灣學院院長蔡敦浩、助理教授游銘仁、楊士奇與社創所學生,就科技創新、街區創生、文化創新等重要議題,培養社會關懷及永續的視野,以實體場域的共學交流感受社會創新實踐能量。
全球社會創新公司創辦人林攸信首先分享如何借重科技力找到新時代商機。全球社會創新的成名作是推出全台首創的「行動村里」APP及「村里平安箱」,讓村里長能善用公司行號每月初二、十六拜拜後無從處理的公益物資,轉交給里內容易被遺忘的社福邊緣戶,隨後又與超商通路合作發行「村里珍惜卡」,貼心回應需求者擔心領取物資會被貼標籤的問題。而近期推出的「毛孩鑽石計畫」(毛孩優鮮),林攸信則與家樂褔共同接力,運用冷凍乾燥技術製成寵物環保零食,如此有利消費者、超市、庇護工場、流浪動物及地球的創新方案,更一舉獲得台灣尤努斯創新獎評審特別獎。談及為何有源源不斷的社創靈感,林攸信表示,「痛點便是需求之所在」,摸索出兼具技術、商業模式、社會價值的好方案,就能形成C(消費者)、S(供給者)、R(需求者)的善意生態圈,讓善的循環及好的理念被看見。
針對街區創生主題,社創所師生到訪大稻埕向世代文化創業群負責人周奕成取經。「我們都活在1920的美好年代」,為了重現彼時知識分子齊聚、經濟繁榮、台灣文化啟蒙的燦爛光景,周奕成帶領的世代群團隊選定以茶行、布莊、藥材、戲曲及建築等五大傳統產業,結合新創元素,以文化造街為遠景來振興街區經濟,開啟大稻埕微型創業的文化聚落。並不認為大稻埕只是條老街的周奕成提到,「當你視它為老街,這裡自然會走向那種租金飆漲、觀光化,我們所不樂見的狀態」,因此團隊向大稻埕屋主、在地企業家提出合作入股模式一起經營商圈,「只要街區繁榮,屋主不用漲租也能獲利,街區管理的品質也更好」。近年團隊也推出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期待讓參與者穿越百年,感受1920年代下的大稻埕風華。
探討完翻轉時間向度的大稻埕,社創所再至華山文創園區,理解從空間經營上實踐創新的案例。華山文創園區是台灣第一起文創園區促參案,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文娓娓分享接手經營園區後的全過程,台文創團隊陸續修復原先的釀酒工廠及樟腦工場等歷史空間,並以創新的「會展演店」經營模式,努力取得價值與產值、藝術與商業間的平衡,歷經五年虧損,如今的華山已然成為文資活化兼具藝術高度的文創基地。王榮文表示會持續以社會共善的人文創新典範為目標,暢想未來的華山終會成為文星匯聚、文化觀光及文化投資的首善之地。
此行台北見學課程豐富紮實,首次參與中山社創所共學活動的黎珈伶、黃精豪認為,有別於網路文章,實地參訪在科技創新和藝文平台兩者有更多角度,對如何利用創新思維及方法解決社會問題相當有幫助,並期許自己能運用所學投入關注的議題領域。修課學生何怡德表示,「從課堂上的案例分析,到實地與創辦人請教交流,感受到社創領域中期待共好的氛圍,是很棒的鼓舞」。葉玟礽則表示,此行對自己有很大啟發,「真實看見如何以科技、時間、空間創造出一個好的平台,從而形塑出不同的可能性」,期待未來也能貢獻所學,共同為台灣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