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疫情當頭,除了每個人都要戴口罩改變了街頭景觀外,還有另一件事恐怕也正在改變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日常風景,那就是很多可能自我們小時候就吃到現在的街邊店家,或看似規模盛大的連鎖餐廳,都靜悄悄的倒閉、收攤了。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理事長李育家於2021年7月表示:「小微企業資金周轉期很短,2個多月的停擺,很多熬不到最後一哩路,已經關掉了3700家!」(註1)但如果我們將目光投注到前鎮草衙地區的商家時,會意外地發現,這個從街道景觀到居民收入都明顯遠差於高雄市平均水準的社區,反而倒閉的店家極少,甚至是那些你一直很擔心他們到底靠什麼撐下來的店家,也都在疫情中堪稱平安度過。
我好奇問了與我比較熟悉的前草地區的店家,發現他們早已培養出一套面對景氣寒冬的應對之道。
「生意好就多賺,生意不好就小賺,我們店就比較小比較靈活啊!」做加工食品的N這樣表示,事實上,由於前草地區的商業行為規模普遍較小,會留在各個店家手邊的流動資金也不太夠,所以他們並不會輕易的囤貨或跟廠商簽訂進貨合約,儘管會讓成本微幅上漲,但卻能避開類似疫情這種緊急狀態,保留店家的彈性。
而對做麵包的R來說,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他們根本不是小賺,而是「惶惶不可終日」的幾乎要斷炊了,主要業務來自於各大廟宇的他們,在政府宣告宗教機構全面關閉的時候,曾經一天接到五通打來取消訂單的電話。「付訂金的你也只能先退給人家,都老顧客了不好意思沒收啦」,R有點樂天地說,不過拯救他們於水火之間的,居然是無心插柳的外勞宿舍小賣部,由於外勞宿舍小賣部其實業務量不大,又對廠商要求很多,所以願意承接的並不多。R當初抱著「加減賺一點」的心情簽了這個合作契約,卻沒想到疫情期間外勞不能出門,宿舍又沒有辦法自炊,除了公司提供的正餐以外,大家只好買麵包果腹,這就造成了外勞宿舍小賣部麵包大賣,提供給他們在金錢上得以喘息的空間。
此外,前草地區重人情、喜歡牽關係的習慣也在疫情期間幫了不少忙,例如大概在2020年年中,儘管宗教機構還未開放,但R本來的客戶就要求他還是照常做好壽桃、麵點送到指定的廟宇,但客戶就不親自拜訪,這種「遙控祝壽」甚至因為客戶間的口耳相傳,讓R的服務區域擴展到了外縣市。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I身上,作為前草地區少數可以提供交誼場所的冰店,他就說疫情期間完全是靠熟客、回頭客才得以撐下去,「冰又不能外帶多遠就會化掉,一定是附近的鄰居來買啊」。只是I也坦承,經過這波疫情他覺得他要想辦法開發一些可以宅配或撐比較久的商品,「不然如果疫情繼續下去總該想些辦法。」
當我好奇問說他們覺得自己為什麼在疫情期間能撐得下去,他們的回答讓我有點訝異,紛紛表示這並不是他們最艱困的時候,I甚至說「剛開店的時候生意大概只有現在的一半也都撐過來了啊,那知道不是自己的問題為什麼要收攤?」或許,如果要說前草地區的店家韌性來自哪裡,大概就是這種無法做大卻堅韌異常的心性,以及鑲嵌於生活之中的鄰里互相支援的經濟體系所造成的結果吧。
註釋
- 吳佳穎、余弦妙、陳依旻、林淑慧、李錦奇,〈三級警戒的經濟悲歌!3700家企業倒閉、店家哀嚎 勞工嘆分不到補助〉,「ETtoday新聞雲」,2021.07.27,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40798#ixzz7IA6vuk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