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所提供 / 轉自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實踐計畫,結合校內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國際非營利及社區組織交流」師生與校內外共學夥伴,前往日本福岡縣及大分縣,與當地社會企業、大學及社區等非營利團體進行交流。本次共學主軸之一是官方與民間部門如何藉由空間再造或設計,為地方或地區帶來永續發展的新動力。共學團拜訪了具有文史與特色觀光價值的別府、八女地區,以及福岡市中心由原市役所拆除重建的Acros福岡大樓,官民結合的努力讓學員獲得啟發。
大分縣別府市是湧泉量世界第二、日本第一的溫泉城市,其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一直與溫泉特色緊密結合。但隨著人口老齡化與年輕世代外流等問題日益嚴峻,別府面臨了包括觀光客減少、商店街空洞化、共同溫泉文化缺乏傳承與利用等挑戰。因此自2005年起,一些公民、藝術家組成非營利組織「別府計畫」(BEPPU PROJECT),發起以藝術為核心的地方振興行動,希望利用藝術的視覺與感性力量來提升別府的吸引力。透過文化空間的改造與經營、地標設計、藝術教育及「OITA MADE」品牌建立等,二十年後的別府已明顯看見成果,吸引了不只是來泡溫泉的新觀光群體,並建立在地文化經濟正向循環的自信。
「別府計畫」代表理事中村恭子分享指出,地方文化營造不只是藝術創作,還包含藝術的推廣與體驗、人力資源開發、地域觀光宣傳、在地產品開發及品牌化等。其中值得一提的策略是2010年起,他們將一座閒置建築「清島公寓」改造為藝術家與移居者的聚集地,提供每月1萬日圓的低成本租金,吸引創作者和藝術家落戶並參與地方活動。迄今有120位新移居者進駐社區,並通過與地區居民的互動建立信任,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共學團領隊、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吳亦昕認為,別府計畫成功地持續聚集創意人才來到別府,為別府帶來全新的價值和服務,並有效解決地方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可說是其永續發展的關鍵。團員林智凱則看到公部門和在地大學全力且持續地支持「別府計畫」這個民間團隊,終於讓「藝術」不只是「藝術」,還兼具振興在地產業和認同的功能,是很成功的產官學協力典範。
另一個成功推動文史街區創生的地點,是位於福岡縣南端的八女,該區以保存江戶時代的町屋建築與文化為特色。過去一直面臨少子高齡化、人口外流、空置房屋增多及傳統技術後繼乏人等問題。而1991年的颱風侵襲,造成街區建物嚴重毀損,反而成為保存運動啟發的契機。地方政府職員擔任積極發動者,與大學合作,成功申請保存經費並展開歷史建築的修復工作。與共學團隊分享的NPO「地方營造網路八女」代表北島力先生,就是當時的公務主管。
北島力指出,八女保存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官民合作,居民的參與和支持成為推動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要動力。「地方營造網路八女」主要從兩個方面推進再生運動:一是傳統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二是傳統建築技術的傳承。未來計劃投入民宿改造,以吸引更多觀光客,促進經濟發展與地方再生,讓八女成為「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成功典範。共學團成員之一賴政宏對於此次參訪印象最深的是傳承數百年的老茶行許斐本家,除了老屋的保存再利用,還有第24代傳人許斐健一親自接待來訪買茶的旅客,是百年街區活化的感人見證。
共學團最後一站回到福岡市中心,參訪有「垂直森林」之稱,兼具國際、文化、資訊交流的複合型綠建築Acros福岡。Acros福岡在1993年開始興建、1995年完工啟用,當時以「城市中的山丘」為設計主軸,其南側一整面是如樓梯森林般茂密的綠化立面。Acros福岡內部面積達9.7萬平方公尺,設施包括活動大廳、藝廊、劇院、音樂廳、會議廳、市民交流空間、政府與私人辦公室、商店街等,是公私部門合力經營的綜合用途建築。在氣候變遷急速加劇的今日看來,實是節能與降溫綠建築的先行者,也成為福岡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Acros福岡的屋頂花園在開幕時包含76種、37,000棵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發展到120種、50,000棵植物,也有儲存雨水的系統,讓資源可以循環,是城市綠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如今不僅福岡市民會日常使用,也成為訪問福岡遊客的重要景點。參訪學員范磊嶸指出,有別於臺灣目前大樓頂多是頂樓或小規模盆栽綠化,Acros福岡在自然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的解方,令人感動。不過,因為大量植被提升建築維護成本,階梯型的設計也減少商業空間的使用,因此複製Acros福岡模式與綠化規模的新建築不多。儘管如此,Acros福岡員工仍以這棟在30年前就營造迄今的都市森林建築為榮。
共學團領隊彭渰雯教授指出,台灣有許多類似文史和經濟沒落地區,面臨人口和產業外流、建物設施老化等問題。本次參訪團看到更多空間保存與再利用的成功典範,未來對於文化資產、藝術創生、街區活化及綠化生態的建築營造,有更多參考與想像的依據。更重要的則是官方或民間組織者展現的使命感與堅持的韌性,是此次共學團員深受啟發與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