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山新聞】
打開城市防空洞秘境!2022台灣設計展「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9月30日至10月23日於國立中山大學西子灣隧道展出,除藝術家創作外,從有備無患、避災解厄到全民國防3大展區,將生澀的國防知識轉化為場域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觀展人可身歷其境,感受空襲轟炸的戰時氛圍。
西子灣隧道是在地獨特記憶,見證哈瑪星市街發展,2004年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共同策展人、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協同主持人李怡志表示,西子灣隧道又稱「壽山洞」,1927年由海野組興建,1928年完工,屬壽山公園相關建設,是連通哈瑪星與西子灣的便捷道路。
李怡志指出,二戰期間,日本政府於山壁增建防空壕,囤放彈藥和物資。戰後1950至70年代,陸續擴建附屬防空設施,串起有如螞蟻通道的避難空間。內含避難、行政、醫護等舊港務局戰時指揮部,以及高雄港務警察局民防管制中心辦公處等規劃,擁有重要戰略價值,通風、排水、電力、空間分配完整,總長近400公尺,可容納近3千人,9個出入口有2處與西子灣隧道相接,另7個與民宅社區緊密共構。
「民眾可藉此一探隧道秘境,感受現場歷史氛圍。」李怡志表示,西子灣隧道目前由中山大學維護,強化安全及照明設施,高雄市文化局也委託建築師進行修復規劃,於現地保留遺構供調查研究。
這次設計展主題是「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展區亮點包括「有備無患」、「避災解厄」和「全民國防」等內容。另一位共同策展人洪榆橙表示,「有備無患」展出緊急避難包創作,與國立鳳新高中美術班合作,模擬災難情境來學習防災知識,引導高中生設計出對應在地傳說與當代危機的避難包,展示了特殊道具與裝備,如多功能的防災用具和改良後的發明。學生紛紛設計出要避難3天,且面臨戰爭空襲、人獸衝突、爆炸震損、乾旱、水患等極端氣候所需的5個方案,藉由展示水、食物、衣物、工具、藥品、通信和貴重物品等基本防災用品,運用設計力,提升民眾日常防災概念。
「避災解厄」的展場呈現5個民俗故事,展現圍繞在高雄港和壽山周邊的豐富歷史文化、鄉野奇談和逐漸發展的傳統信仰、民俗禁忌等。洪榆橙表示,在當今防災教育裡,透過分析地名、傳說、廟史和紀念碑文等「文化素材」,認識生活周遭中的災害潛勢與風險種類,對應起山崩、海嘯、人獸衝突、極端氣候、爆炸和空襲戰爭等威脅,從而面對家園、生命財產損失的危機,提早做好避難的預防工作。「全民國防」展區,則彙整當代多個單位的防災知識,藉由策展選書,提供更多天然災害或戰爭發生時的救護生存知能,強化全民防衛知識。展覽採預約制,可透過高雄幣平台預約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