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哲寧
前鎮竹西里有一座「千秋府」的王爺廟,相傳於大清時期建立,現位在和平二路的馬路正中央,是都市區域少見的奇景,民眾更常用「路中廟」來稱呼它,而這裡也組織起「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2017年時,高雄市政府研考會曾經在這裡舉辦過「前鎮區參與式預算推動計畫 」讓居民自主參與市府預算規劃,鼓勵民眾參與公共事務。,協會當時提出了社區時間銀行的構想卻沒有被選上。後來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透過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希望能協助當時他們所提出的構想,讓路中廟成為一個互助合作、資源共享的社區。
在還沒有貨幣的時代,人們透過以物易物來達成交易,我種的米換你養的雞,但是當物品越來越多,事物的價值就越來越模糊、也必須去定義,究竟多少的米可以換多少隻雞?這樣的疑問之下,用來中介雙方物品的「貨幣」就誕生了,以後,不需要帶著重得要命的米出門,只需透過付出輕巧的錢幣,便能獲得想要的東西。社區時間銀行也是這樣子運作的,竹西里社區成立一間「社區時間銀行」,運作的方式,便是透過發行貨幣「時分券」來達成一個全新的買賣交換的運作機制。社區裡,有許多參與志願服務的居民,平常他們透過定時的幫忙,累積了不少時間的勞務價值,如果他們的每一次勞務,都能替換成時分券,那他們再拿著這個時分券去社區裡頭消費,促進社區情感,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鼓勵社區志願服務。
像是這樣實驗性的社區發展計劃,並不是這麼容易,更何況還得有人懂金融交易的脈絡,但是可以想像簡單一點,今天社區成立了一間發行貨幣的銀行,有了貨幣,當然還得有能買賣的商品,商品可以是有形或無形的東西,有形的東西很簡單,社區大家願意拿出來家裡不需要使用的物品,集結在一個空間裡成立一間商店;無形的服務比較難,得有人開始去詢問願意配合的店家:理髮廳、家教、木工⋯⋯,協會開始組織分工成立推動小組,有的人負責去衡量每一種服務的價值、有的人負責開闢店家合作、有的人負責行政內容,逐漸累積起這個社區特有的資產,在今年11月召開說明會,全新的金融交易機制,即將誕生。
不過該如何獲得時分券呢?社區時間銀行所發行的面額有10分、30分、60分三種,可以透過有形或無形的服務,去得到時分券;協助社區服務、幫忙修理傢俱、或是賣出別人需要的物品,只要對方有時分券、雙方也願意用此來交易,那麼貨幣的流通就開始了,緊接著拿到時分券的人就能再拿著它去兌換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裡的面額並不代表著時間,並不是說教別人日文60分鐘就給60分券這樣,因為每一種有形或無形的服務價值都不一樣,也許語言家教的智慧財產值得更多,應該給予120分券也說不定?不過這些其實就是在於買賣雙方的人如何去定義那個價值,而這個價值也會在交易活動中逐漸建構起來,久而久之大家就會有自己的概念,10分、30分、60分的價值究竟值多少?我該如何去買賣?看起來很像是遊戲的服務,其中其實暗藏了深厚的交易金融概念。
正也因為金融交易並不是這麼簡單就能達成,尤其是過去在其他地方有許多失敗的案例,也是成立社區時間銀行所擔心的,像是有推動過時間存摺卻失敗的社區,就是因為許多透過勞力幫忙社區的長輩們,掃地、整理家園,累積了不少的服務點數在存摺裡頭,卻從來沒有想要去兌換東西,但是貨幣這樣的金融概念,就是必須要流通,沒有流通,貨幣就會死去,也因此活化交易行動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標之一,無論是透過成立 LINE 群、用社區公告欄,各種手段都必須誘使有券的人多交易。
許多社區因為參與的人不多、地方上沒有凝聚力,很難藉由推動新事物來達成更進一步的社區脈動,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積極配合政府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也願意嘗試參與式預算、和推動這樣的新服務,已建立社區居民關心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動能,當居民願意參與、也願意多使用時分券來交易,一個實驗性的興社區互助機制就能運作起來,未來的發展和服務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