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全球仍壟罩於疫情之下,國際間地方創生學術交流活動仍不停歇。9/2(四)「2021年臺日新實踐暨臺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國際研討會」透過實體和線上形式同步舉行,共有8個主題場次和5個自組論壇,邀集數十位兼具學術與實作經驗的臺日學者,從社會責任、地方議題、文化保存、課程設計等多元的面向,分享大學在進行社會實踐上的研究發現。國立中山大學共有11位投身社會實踐計畫的教師與研究員參與本次國際研討會,分享中山在高雄多個區域的在地實踐,以及與日本跨國合作的成果。
本次研討會後也以線上形式召開「台日大學地方連結與社會實踐聯盟籌組工作會議」,臺方包含中山、暨南、成功、海洋、東海以及高科等六所大學參與,日方則有高知、信州、龍谷、千葉等四校。中山大學由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代表出席,會中就聯盟成立之簽約儀式,以及未來兩國學校交流合作辦法進行討論,期待未來能夠為臺日雙方在大學社會實踐與地方創生的推動上,激盪出更多火花。
研討會中,社會系USR「城市是一座共識館」計畫團隊從地方需求和傳統技藝出發,分別在旗津與岡山進行蹲點。由蔡明原博士後研究員和社發中心吳涵瑜副執行長分享旗津唯一的社區書店「旗津tha̍k冊」的過程與營運狀況,探討書店在社區中的功能、角色和存在意義。王威棋研究助理則發表在「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為在地居民與社服青年開設的木作、水電、泥作等課程,探討「勞動」與「技藝」過程中與社區產生的火花。
高雄非常重要的皮影戲文化,亦由USR計畫串聯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和中山大學教育所,將傳統技藝融合至教學之中,並由陳映孜博士後研究員、劉敏如研究助理以及社發中心吳涵瑜副執行長分享傳統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契機。此外,人科學程宋世祥助理教授也分享已成為鹽埕地方節慶品牌的「鹽夏不夜埕」與「街頭頑童」的推動經驗,同時探討在大學協助成功打造「品牌效益」之後,如何加強民眾介入、培力在地夥伴或是公部門合作,使活動永續發展。
西灣學院品創基地團隊長期深耕前鎮草衙地區,並將在地實踐經驗與日本相互串聯交流。延續計畫團隊對於前草地區勞動價值的探索,洪筱婷博士後研究員在帶領跨文化多語社群學生探訪社區的過程中,透過城市地景和地方人文,引導學生將自身經歷與前草現場做串聯,達到共享知識的效果。吳亦昕助理教授則與日本合作城市—富山縣冰見市,共同探討疫情衝擊下,如何挖掘觀光產業之外的地方優勢,並將臺灣職人講堂的經驗分享給日本,建立國際線上共學模式。伊藤佳代助理教授則以「複語言主義」的概念,將日語教學導入跨域學習和社會責任的教學中,讓語言教育能真正協助學生拓展視野。
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團隊自2018年開始,也深入左營、前鎮與舊港區域進行社區合作及研究。在多元文化與新舊交雜的左營區,團隊以藝術呈現的方式和社區拉近距離,舉辦「說唱大賽」、「社區劇場」文化活動,甚至創作地方專屬歌曲,邀請居民共同錄製MV,在互動過程中同時進行社區日常生活文化的田野紀錄。計畫共同主持人、音樂系李思嫺副教授與葉維俐博士後研究員,則以左營經驗,探討如何將場域特性與大學專長連結,以設定社會實踐的行動策略,並重新詮釋大學與社區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