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婉娜(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專員)
編修/王家蓁(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為因應地球生態所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 聯合國設定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其中 SDG5 (性別平等)及 SDG10 (減少不平等)皆明確指出了實現性別平等在推動永續發展之重要性。為加速SDGs的實現, 全球各國掀起「內在發展目標」(Inner Development Goals, IDGs)倡議的浪潮,呼籲人們重新審視內在價值觀與核心特質。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攜手西灣女性教師聯誼會、Taiwan Kaohsiung IDG Hub、台灣女科技人學會及中山大學人事室,舉辦一場 『SDGs x IDGs』系列工作坊-共創平等、多元、共融的IDEAL校園環境, 邀請包含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屏東大學共四位傑出女性學者擔任講者,從校園性平、如何結合SDGs及IDGs 達成IDEAL校園環境、以#MeToo運動為主題之藝術教育策展以及自我角色平衡等多元面向,分享如何共創平等、多元、共融的IDEAL校園環境。
規劃本次工作坊的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暨西灣女性教師聯誼會會長的王家蓁教授表示, IDEAL是IDE的延伸, 其字面上是理想的, 但五個字母實則分別代表了共融 (Inclusion)、多元 (Diversity)、平等 (Equity)、感恩 (Appreciation)及愛(Love), 這五大面向也是建構理想校園乃至人類整體生存環境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山大學李志鵬校長於開場致詞時特別強調,性別友善平等及校園和諧是治校很重要的環節,他就任以來即秉持著「藝術 & 共融 (Artistic & Inclusive)、前膽 & 創新 (Advanced & Innovative)」的(AI)2治校理念,其中更將人文藝術和共融放至首要,期許將中山大學發展為多元共融且充滿人文關懷及藝術氣息的學習環境,同時推動IDG省思內在價值觀,因應外在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
楊靜利教授-推動校園性平的法令與因應
為將性別平等的意識落實到校園甚或職場的角落,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楊靜利在工作坊中,特別來著重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以校園性騷擾樣態探討學生及教職員如何透過自我意識的提升,在校園與職場上拉出分際,進而創造友善的校園環境。楊教授提及此法規修正集中在四大方向:擴展適用範圍、周延學校輔導機制、加強行為人(即加害者)處置措施及事件調查程序嚴謹性,甚至包括行為人懲罰性賠償。旨在以被害人保護為中心,強化及有效的裁罰處置行為人、完備保障被害人的權益及服務,建立專業可信賴的性騷擾防治制度。
楊靜利更分享了疑似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通報件數統計,數據呈現雖通報率逐年提升,但通報率的提升並不完全等同於案件成立率上升,因成立調查屬實的案件數有逐漸減少的跡象,評估和校園大力推廣宣導有相當大的關聯性。性別平等教育法雖主要核心目的是保障(學生)學習權,但對於行為人除了懲處也具有教育輔導責任,將通報視為教育和倡議的一部份,通過性別平等的討論,可促使師生界線更加明確。
面對校園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等防治措施,中山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建立相關的處理機制、調查程序並定期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及培訓來維護師生相關權利。楊教授最後也宣導性平案件沒有申請調查時間之限制,但首要步驟『知悉通報需於24小時內』,故中山師生若有疑似校園性別事件,可透過校安防護組(07-5252000#2210)實施校安通報及協助保護,唯有知道如保護自己、如何有效求助才能營造性別友善的校園環境。
王家蓁教授-推動內在省思 促成IDEAL與SDGs共榮
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暨西灣女性教師聯會會長的王家蓁教授比喻『氣膠像是個探照燈,映照出地球看似獨立系統間的緊密相連,也映照出我們與彼此及萬物相聯!』意旨SDGs的永續發展指標雖未提及到與空氣有關,但卻是和17項息息相關,如透過能源改善、創造參與永續發展計劃的工作環境、投資綠色交通系統和環保的基礎建設等都是為了杜絕空污因子的產生,而打造一個更清潔及可持續的未來。
經由每個人的意念、內在價值觀及反映出來的言語及行為也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周遭的人與環境。IDEAL是IDE的延伸,分別代表共融、多元、平等、感恩及愛,其五大面向,不僅呼應了SDGs5及SDGs10強調的消除不平等,更須結合IDG中的多項關鍵技能,如包容性思維、感恩、同理心與慈悲等的實踐。這些技能過去往往常被歸類為陰性特質,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同時存在著陽性及陰性特質,重新喚起每個人這些關鍵陰性內在特質,有助於整體社會共同創造以達成IDEAL的理想環境。
王家蓁引用「管漏現象(leaky pipeline)」來探討性別平等,意旨女性在理工學科領域中,越往高層女性人數比例越少。而造成管漏現象有諸多原因,需透過IDG相對應指標來促成一些行動上的改變,正視平等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屏障,透過互相的溝通,提供更完善的政策及機制,建立一個彼此連結的關係網(Network),才能提升對性別不平等的覺察或是促進性別的公平。王教授也提及中山大學李志鵬校長的團隊裡女性一級主管比例相當高,這不僅反映出李校長對性別平等的重視,也能避免成為無意識偏見的參與者,進而達到防堵管漏現象,共創理想(IDEAL)的校園環境。
蔡佩桂所長-倡儀全面性教育藝術 蘊育永續文化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旨在解決全球面臨的各種挑戰,包括性別不平等、優質教育等,為了促進校園的整體發展,培養性別意識,並促進SDGs5 性別平等的實現,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蔡佩桂所長介紹如何透過藝術將複雜的永續目標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行動,並有效的傳達理念、引發省思。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公布了一份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開始興起一個新主流-全面性教育,有別於以往的保守教育,更著重於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教學,全面性教育有八大核心概念,其中一項就是關係(Relationship),透過全面性教育,孩子將學習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抱持著平等、包容及相互尊重的價值觀。因應早期的MeToo事件,掀起了『零容忍』『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浪潮,更應該積極的去思考身為旁觀者該如何去關心這件事,那有沒有可能用藝術的角度來關心這件事?運用藝術的力量讓每個人都成為關係人去正面思考這件事?
蔡佩桂藉由分享以MeToo運動為主題的展覽【每個人都是關係人】,用多向度的藝術思維,來回應每個人都在關係中生存,如同其英文展名為Interested Persons, 在法律上用語為利害關係人。此展邀請14組藝術家,依探索、回應和修復三大主題,將展覽空間化身為議題的容器,透過展覽、工作坊和影展等形式,深入探討身體與情感的細緻處,並回應權力的不對等。運用五感達到沈浸式的理解找到屬於自己的關係位置,從而發揮藝術的可能性達到反思。
當日蔡所長運用影像與聲音的交織撥放,讓與會者沈浸在主題中並導入要探討的核心議題。他提及由跨藝所的研究生研發出為國高中生打造的引導式桌遊,是多個真實故事結構改編並揉合成一款角色扮演的桌遊,經由黑暗與光明不同人格讓參與者暫時脫離現實進入到另一種感性的層次互動,探索和思考權力、身體、情感等層面。為倡議全面性教育並非僅傳授性相關認知及身體等知識,更著重於使兒童及青少年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係與性關性,蔡佩桂利用藝術構建出互動情境,發揮藝術獨特的感染力協助他們思考自身的選擇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福祉。而這就是藝術在發揮他的作用!!
廖美儀教授-女力角色平衡與真實自我的生活藝術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5 強調實現性別平等及女性賦權,在推動永續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隨著女性地位和自主權的提升,不僅是提升家庭福祉的關鍵,也是建構共融社會的基石,工作坊邀請屏東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廖美儀用自身案例分享如何在科學、家庭、自己達到一個平衡點。
廖美儀表示需要在不同角色間找到聯繫並努力尋找平衡點,讓角色相輔相成而非對立才能創造一個和諧的生活。以她自身為例,他是一位母親、妻子和職業女性,工作中,她需具備專業能力,在家庭中他需扮演照顧者和支持者,這看似不同的角色,實際上可透過互相連結來實現互補。如職場上的時間管理及專業教學經驗,幫助她更有效地安排孩子的每週課後行程及擔任孩子的校園輔導老師,同時,家庭中需具備的情感支持及同理心等能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團隊氛圍。所以女力並非女性力量的簡稱,更是一種堅韌、細膩、不畏挑戰的精神
廖教授透露本身樂於透過不同領域的串聯來建立一個多元共融的心態與環境,而這也是達到生活平衡不可或缺要件。她提及在生活中時時的運用IDG五大面向的技能有助於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理解自身需求、目標與界線,並且不被傳統框架所束縛。廖美儀強調『別忘了最初的自己』,唯有對自我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性別平等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
除了四場精彩演講, 主辦單位也特別安排了中山大學化學系教授吳慧芬及舞蹈老師李怡靜現場小提琴演奏並搭配旗舞,讓與會者不僅汲取新知, 也享受了一場聽覺與視覺的宴饗。王家蓁表示這次活動不限參與者的性別, 因為性別平權的議題應該所有性別的人共同關注。當天活動除了校內教職員外, 也有許多來自業界、NGO團體及社區民眾與會, 有助於與會者藉由IDG技能之強化, 將性別平等的意識落實到校園、職場及社會各階層的不同角落,集體共創一個更加平等、多元、共融乃至共榮的IDEAL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