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林承毅(林 事務所 執行長)

肇因於社會整體發展從擴張轉往緊縮,而漸漸走向高齡,少子及地方過疏狀態而起的「地方創生」政策及後續一連串官民間的對應,這件事情的後續,純粹就是年輕人的事嗎?還是一切出自於便宜行事?

 

這也讓我想起一句流傳於日本地方的諺語,那就是「要讓一個地方有效復甦,需要三種人,那就是年輕人蠢人以及外人」,首先,年輕人很能理解,是我們對於彈性、熱情、眼界、靈活、創意等正向標籤的投射,確實年輕與年紀之間有著正相關,但也不完全。君不見在台灣及日本的許多地方,都時常可見到熱情投入在地事務且行動力創意十足的中高齡者;其次,是蠢人,在這裡「蠢」不應解釋為笨,而是,比較是用以形容,個性執著堅毅,從為了理想及目標一無反顧,只管努力,不聽勸而這樣特質展現在不同世代的愛鄉者的行動上;最後就是外人,確實,有點距離比較能看到地方的美好,也較能客觀地覺察進步空間。因此在地域活化的行動上,怎樣引入更多外人,或說是多樣性的人,因而可帶入新的事物、想法,地方才可以更為活絡,找出一條活路出來,因此,地方需要什麼人,就顯得更為顯而易見,就是具創造力的行動及思維的人。

 

但這樣的人好找嗎?讓我們來想想,除了年輕人、青年以外,年約五十以上,至法定六十五歲退休之間的這個群體,因累積有二三十年的年資,多半假期很多,再加上距離退休近了,所以在公司裡不是很忙(因擔任要職)不然就是很閒或單純(等退休狀態),而在家庭上,多半兒女早已長大因而進入空巢期狀態,這群有經驗、有人脈、又有空閑,雖然劣勢是較多成見,且創意力可能差了些,但卻有不輸人的地方依戀感之頂級世代們(premiun age),似乎就可以被視為是填補地方缺口的生力軍。

 

以上是我過去兩年在台灣的倡議,認為推動地方創生這件事情不應只單向把任務給年輕人,不要忘了社會上還有其他群體,而頂級世代,是很可以推動的一群。尤其台灣退休年齡又是亞洲最低,平均57歲退休,多半身體都相當健朗,腦筋也清楚,加上經濟與人際負擔也相對小,這樣的族群不透過政策來引導他們,會不會太可惜了?

 

把時間拉回到2014年年底,日本當年可說是這波地方創生推動的濫觴,增田寬己教授所主導之創生會議提出2040年全日本896個自治體將會消滅,外加三大都會區吸納生育人口女性等震撼議題,再加上後續相關論述所結集為「地方消滅」一書,廣為在社會引發討論,造就在第二次安倍改造內閣時,即將內閣中之特命擔當大臣,擇一設立「地方創生」的專門任務,下設有地方創生本部,由總理大臣擔任本部長,地方創生擔當大臣來擔任副本部長,執行地方創生相關的政策與推動,第一日創生大臣為石 破茂,在任內即在思考,該怎樣推動這樣的政策,有效讓人口可以從都市拉動返回地方,首先想到年輕人,但認為年輕人應該不太可能會在這個時候大量前進地方,因此就把腦筋動到這群中壯年群體上。

 

以創造第二人生,建立「生涯再活躍之城鎮」為目標,模式上是參考了美國的(CCRC),也就是持續型護理退休社區(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的想法,期待能在地方建立起提供給中壯年,甚至銀髮族們,可接受持續互利並同時進行終身學習及保持社交活動的社區,期待透過這樣方式,能招募居住於東京的長者們,能就此前往地方居住生活至少三到五年。根據東京都內50-60歲中壯世代的調查,50歲男性有一半比率期待可以移住到地方,同年齡的女性也有超過1/3,因此在審慎樂觀評估下,日本政府在當時,還在多處地區蓋了不少專攻這群熟齡宜居者居住的住宅,尤其在東北地區,中國地區的許多地方都規劃並建築許多專為該族群設計的社區。

 

但一兩年下來,看似美好的事情,並沒有如預期般來的順利,許多有心移住來自東京都的熟年人口再來到地方居住幾天後就因為環境適應、沒有社交,加上醫療、飲食等多重因素,就打包回去東京。從東京移住過來,如果不是地方的關係人口,只是因為貪圖租金便宜,或想要過一下嚮往已久的田園生活,依照日本的民族性,還有該族群的彈性,當然加上醫療品質及生活條件之下,最終出現這樣的結果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他們是一群活躍的壯年,而不是已需要有人照顧的老年人,所以重點不在於創造新社區,而是如何化整為零的讓他們融入在地,這才是關鍵。

 

回過頭來看,我依舊認為頂級世代不應在這一場地方創生,地方振興之戰中缺席,而日本的他山之石,確實可以給我們頗大的啟示,那就是面對這群人生已有相當歷練的世代,如果想要招喚他們返鄉,首要之務就是能聆聽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有心有念前往地方的欲求為何?並能協助族群融入在地,無論是故鄉也好,新故鄉也好,對他們都是陌生且嶄新的開始,人生歷練到這個階段,人生確實會因世故而缺少了彈性,但或許也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移居」真的是最佳的方法嗎?對於這個群體,都還三不五時需要走一下醫院,甚至維持他們在城市的社交,那有沒有可能是發展二地或多點居的做法?

 

但在解決完居住以及與城鄉關係的模式之後,下一步那就是如何能讓他們找到實踐自我的舞台,怎樣可以透過一個機制,來讓他們有效融入在地,找到他們被地方所用的自信心及價值與舞台,我相信頂級世代依舊可以從中找到屬於他們的戰場,成為地方創生的生力軍。

 

目前在台灣這部分,主力還是二三十歲年輕人,而四十歲的中年大叔,算是領域的中流砥柱。面對未來,各非都會區的縣市如何鎖定頂級世代成為逆轉情勢,在地發展的主力,而能透過中壯世代,有效串連起青銀兩代,我想這是一個挑戰,也是台灣要能走向全民創生所一定必要去拼上的必要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