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曾靖茹(USR 產學合創・在地共融 計畫研究助理)

 

環境與氣候的變遷已影響到世界各地民眾的生活與生計,世界各國、大型企業、大學、與中小企業紛紛宣示2050淨零排放的承諾。此一宣示使得碳權交易市場備受關注,其中自然碳匯的議題持續發燒,成為企業與農民關心的話題。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產學合創.在地共融」USR團隊特邀台灣專注研究「種樹換碳權」的農牧業碳權專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進行專題演講—「自然碳匯與碳權交易」,帶領高雄在地企業、國立中山大學師生、社團法人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會員,一起瞭解在碳權交易市場中森林碳權的國際趨勢、執行方法,以及台灣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中山管院副院長郭瑞坤教授在演講開場時提到種樹換碳權是最近非常熱門的話題(左: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右:中山管院副院長郭瑞坤)

中山大學公事所教授兼管院副院長郭瑞坤指出,台灣政府宣示「2050淨零排放」,種樹換碳權是最近非常熱門的話題,但企業對於要如何來執行仍不太清楚,因此特別邀請柳婉郁教授來跟我們分享,幫助大家釐清自然碳匯的觀念和碳匯轉碳權的執行方法。

 

柳婉郁教授表示,「自然碳匯」是指能夠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大致可分成森林碳匯(綠碳)、土壤碳匯(黃碳)與海洋碳匯(藍碳)三種型態。而地表最強的「自然碳匯」就是森林碳匯,因為森林的體積比較大,可以吸收的碳較多;第二個原因是樹木至少要種二十年,森林能夠存續的時間較長;第三個原因是森林較容易量測與計算、不確定性較低,較容易開發成一個適合交易的碳權商品。在這三種自然碳匯中森林碳匯是最受歡迎的,許多企業開始用購買森林碳權的方式來抵消企業本身的碳排放,使碳權交易市場上「種樹換碳權」的需求大增。

 

要達到減碳目標,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執行,過去是透過科技的方式(Science-based solutions)來達成,現在的趨勢變成使用自然回本的方式(Nature-based solutions)來達成,以自然回本的方式還會創造許多社會效益。舉例來說植樹可以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微氣候,甚至是提供民眾休閒的效益,這些社會效益可以幫助企業達到CSR與呼應SDGs,也是森林碳權會成為企業關注焦點的原因。

 

柳婉郁教授分享了在美國碳權市場中,森林碳匯每年可抵消11%的溫室氣體排放,加州自2008年開始實施「總量管制與交易計畫(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其所發放的碳抵換額度的第一名就是森林保育。而歐盟的碳權交易市場在2005年成立,是目前最成熟的碳權交易市場,以訂定碳排放量上限的方式來管制碳排,若企業碳排未超過排放量上限,就能將其剩下的碳排放權轉賣給其他企業。

柳婉郁教授分享自然碳匯的三種類型

中山大學致贈講師禮盒(左: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右:中山管院副院長郭瑞坤)

 

台灣森林面積佔全島近六成,但全都可以轉成森林碳權嗎?柳婉郁教授表示,要有人為介入經營且有淨碳匯增加才算有碳權。而且自然碳匯要先做碳權認證申請,通過碳權查驗後,才能從碳匯轉成碳權,進行交易。台灣目前沒有一個碳權交易平台,柳婉郁教授認為台灣碳權的量太少,不需要碳權交易平台,可以有一個交易媒合平台就好。

本場演講聽眾熱情地與講師互動交流,財管所博士生潘利霖提問,碳匯轉碳權需要高昂的認證費用,台灣有許多小企業或是樹農負擔不起,政府是否有補助機制;財管所碩一姚潤邦提問,因為相思樹長得又快碳匯又高,若大家一窩蜂種相思樹,是否會降低生物多樣性;公事所碩二林聖修同學提問,在國家公園內造林與在農業用地造林是否都可以用來申請碳權;最後,雷科股份有限公司張晉豪經理提問,碳權是否可以像金融商品一樣先買起來放的問題等,現場討論熱烈。
透過柳教授今天的分享,讓與會者瞭解自然碳匯與碳權認證的國際趨勢,與台灣目前的發展現況,提供與會者一個自然回本又有社會效益的碳中和策略方向。

提問時間大家熱烈參與討論

與會者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