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 / 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圖 / 長義閣掌中劇團、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 提供

 

說到嘉義溪口,多數人可能覺得陌生,比起紅到國外的阿里山、海鮮豐美的布袋或東石,這座小鎮既不靠山也不靠海,是嘉義縣面積最小的行政區。但這個常被大家「路過」的小鎮,卻有著全臺灣最完整的布袋戲產業鏈,一年超過500場內外臺戲輪番上演。如今,一群熱愛溪口的做戲人正以戲劇引路,照亮眾人對這座小鎮的多元想像。

溪口在地長義閣掌中劇團,創團近80年,是全臺少數具有獨立後場(註)的布袋戲團。

註:布袋戲演出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指操偶師、口白師傅,後場則是演奏樂器的樂師。過去有「三分前場,七分後場」之說,顯示布袋戲後場的重要性。

地方的故事 由偶來說

創團於1945年的長義閣掌中劇團(以下簡稱長義閣),雖然屆齡80卻不顯老態,處處可見活力。劇團目前由第四代團長高鳴緯接手,從上一代起,劇團就意識到必須跳脫傳統框架,為布袋戲的未來開創新路。有了這個轉型的想法,他們找來專業編劇合作,「在陳崇民老師的協助下,長義閣漸漸以分眾的概念發展出四大系列,為布袋戲找到不同的觀眾。」高鳴緯口中的四大系列,指的是傳承經典劇碼的老戲薪傳系列、為孩童製作的好丸搬劇團系列、實驗性強烈的銳劇場系列,以及──最具長義閣特色──以嘉義在地故事為題材的文學諸羅旗艦製作系列。

 

過去布袋戲以歷史演義、俠義故事為主,像這樣取材地方故事來發展劇本,在傳統布袋戲中並不常見。2016年長義閣啟動「文學諸羅旗艦製作」計畫,採集嘉義人文史地,以戲劇方式重新演繹,讓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這些東西其實都在我們身邊。」現任長義閣藝術總監、也是第三代團長黃錦章說。近年長義閣陸續推出相關作品,如講述「嘉義」地名由來的《忠義十九公》、交織家族史與地方人物史的《掌中家書‧朱一貴》,或像銳劇場的最新大作《神木之心》(註),也是圍繞在嘉義鄒族音樂家高一生的生平。

長義閣2024年推出的新作《神木之心》,講述嘉義鄒族音樂家高一生及其家族經歷白色恐怖的故事。(攝影:張瑞宗)

註:本劇原名《鄒之春神》,引用「野火樂集」出版之專輯名稱,後更名為《神木之心》。

打造臺灣布袋戲的後勤部隊

嘉義溪口不只有值得說的故事,這裡也是臺灣布袋戲工藝文化的重鎮。這個獨特的DNA,黃錦章說大家也是直到這幾年才發現。

 

2001年黃錦章成立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以下簡稱葫蘆軒),最初專注在布袋戲推廣與革新,近年則慢慢轉型為故事工坊。幾年前COVID-19爆發,長義閣的演出幾乎停擺,黃錦章於是運用葫蘆軒的資源在地方進行田野調查。一調查之下,他們發現溪口周遭竟然住著多位資深布袋戲工藝師,包括布景彩繪師陳明山、偶衣縫製師盧進忠,以及戲偶雕刻師張芳槐。「長義閣做的是演出,是布袋戲產業的最下游。」黃錦章心想,「假使這三項也都能做好,和劇團就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但怎麼「做好」?左右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人才能不能留下。過去學做布袋戲的管道,一是從家(庭)班慢慢磨練,二是拜師學藝,從學徒做起。但隨著時代改變,布袋戲團大幅減少,有興趣的年輕人也不比以往。於是十多年前長義閣就陸續跟鄰近大學簽訂產學合作計畫,透過老師穿針引線,吸引學生接觸布袋戲產業,今年(2024)他們更爭取文化部資源,針對上面三項布袋戲工藝,規劃一條龍的人才培育系統,包含學習課程、實習媒合到後續的業界轉介,希望為布袋戲留住人才,如此產業鏈才能成形,布袋戲文化才能續命。

 

長義閣目前正努力將這些工藝師畢生累積的功夫,製作成一套影像學習教材。負責這項計畫的高鳴緯表示,「一般藝師不像學校老師,習慣建構自己一套教學方式,他們很多技藝超群,但不一定知道怎麼教。」透過準備教材的過程,像是布景製作第一步要選料,接著是釘角料、繃布……,一個個SOP和鋩角(mê-kak)就清楚了。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這些藝師都年事已高,「老師不可能一直陪伴學生啊,假使十幾年後這些老藝師不在了,他的技藝還是可以傳承下來。」經過近一年的籌備和製作,這套工藝教學紀錄片將會在11月底,於嘉義戲口偶聚空間舉行的工藝分享會中正式公開。

溪口鄉布袋戲產業鏈地圖

葫蘆軒採訪臺灣布袋戲國寶級彩繪師陳明山,將其故事和技藝保存下來。(攝影:張瑞宗)

做戲到做地方創生 

努力守住布袋戲產業之外,長義閣和葫蘆軒近年也投入地方創生,期盼用戲劇帶動溪口發展。像是上述提到的人才培育計畫,從另一角度而言,也是希望支持地方產業發展,吸引人才留在溪口。

 

黃錦章坦言,原先自己只知道做布袋戲,溪口這個地方是什麼樣子?溪口的米又是怎麼長成?他毫無概念。直到疫情突然爆發,長義閣的營運被迫按下暫停鍵,大家才意識到不能只靠演出生存,「如果下一次再遇到疫情,80歲的劇團可能就真的被打敗了。」疫情敲響了警鐘,提醒大家「向外看」的重要性。

 

2019年戲口偶聚空間正式啟用,這裡原本是劇團的辦公室和排練室,也有倉儲、展示的用途,這幾年他們開始嘗試透過這個空間,讓大家認識布袋戲也看見溪口。如今不乏鄰近學校的學生來這裡體驗布袋戲文化,也有偶戲藝術家為大家開設課程和工作坊;此外他們也邀請溪口文史達人帶路,讓大家認識溪口跟布袋戲的淵源。

找到一起走的夥伴

不只自己投入地方創生,他們也拉地方夥伴一起做。「我們雖然熟悉溪口,但需要跟在地有更多互動,知道誰可以跟我們串;把這些產業盤點出來,才了解地方能量有多少,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會變成溪口品牌特色。」黃錦章說。在此他特別感謝邁入第四年的「溪計畫」(註),「這個計畫撐開了很多人的想像,包括我在內,而我相信溪口一定有很多這樣的人,如果可以找到他們,溪口就會愈來愈好。」

 

好消息是,溪口鄉已經在今年8月通過國發會地方創生工作會議,走的是民間單位共同提案的多元徵案管道。計畫由黃錦章擔任總主持人,串聯長義閣、葫蘆軒等在地藝文團隊與其他產業夥伴,透過溪口的文化元素(如布袋戲、竹工藝、獅陣文化),以及優質農特產(如稻米、鵪鶉蛋),打造溪口品牌特色。期許不久的將來,溪口不再是大家錯過路過的小鎮,而是為了這些獨特的「溪有」特色遠道而來。

 

 

註:「溪計畫」自2020年啟動,是嘉義縣社區規畫師團隊與在地社區共同推動的一項微型創生行動,期盼橫向串聯地方能量,找回溪口的農村人文價值和自信。

溪口鄉在今年8月通過國發會地方創生工作會議,是嘉義縣「多元徵案」首例。


|長義閣掌中劇團

創團於1945年,傳承四代,是臺灣少數擁有獨立後場的的布袋戲團。連續20年獲選嘉義市傑出演藝團隊,2013年獲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保存,2020年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除了布袋戲演出製作外,近年亦透過校園巡演、產學合作推廣保存布袋戲文化。

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主要營運項目

布袋戲製作演出|文化體驗導覽|產業人才培育及媒合|布袋戲教學推廣

 

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

成立於2001年,曾連續6年入選嘉義縣傑出演藝團隊。最初專攻布袋戲編導演、偶戲製作,近年則通過工作坊、田野調查,蒐集嘉義的人文史地,將其融入戲劇題材或文創商品。

官方網站粉絲專頁

 

主要營運項目

布袋戲培訓與推廣|地方文史採集|文創商品開發|地方節慶(溪口小戲節)策畫

 

永續影響力

  • SDG 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提供完整的布袋戲人才培育系統,創造更多青年就業機會。
  • SDG 11 永續城鄉:運用戲劇保存溪口文化、喚醒地方認同意識;完善布袋戲上中下游產業鏈,促進在地經濟發展;利用地方導覽、戲劇節等方式,向外行銷溪口品牌特色。
  •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與地方業者共同開發周邊商品;整合竹編、稻米、家禽養殖等溪口特色產業,帶動地方產業創新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