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山新聞/音樂系文學院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音樂系共同主辦「聽出端倪,聊表心意-永續對話的新音樂創作理念分享暨跨域對談」系列活動,首場「海洋與音樂的對話」邀請各領域講者分享,察覺到「聲音」可由海洋與音樂跨領域的結合,迸出不同的火花。
音樂系副教授李思嫺表示,此系列活動的構想,是希望藉由「文院下山」活動,讓大家更進一步理解新音樂,透過新音樂培養美感,提升永續關懷;也期望參與者能從新音樂創作中「聽出端倪」,並在分享行動中以閒「聊」來「表」達各自對於永續關懷的「心意」。
「海洋與音樂的對話」座談中,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副教授兼副總務長邱永盛分享許多海洋裡的聲音,如海豚、渦輪機、各種大大小小的魚等,海洋就像是大聲響的頻道。在水裡都是用聲波來做研究,海中的生物也都是藉由聲音認識世界,聲納就像是有畫面的聲音,用聲音去照亮海洋、去認識海床。
中山大學音樂學系教授應廣儀也分享自己創作給小號獨奏和管樂團的《西灣弄潮》。整首音樂作品區分成三個段落,分別是「潮汐的變化」、「潮間帶的浪漫」、「潮汐上的嬉戲」;其借用潮間帶來抒發情感,在潮間帶的浪漫中紀錄了不同的生物存活姿態,將潮間帶的現象融合其他不同的面相,展現出事物的獨特性。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李忠潘除了介紹許多藉由海洋作為情感抒發的音樂,也分享自己為海所做的一首詩,詩中提到「噴著氣的浪頭,嘶吼著,狂衝向我,是你在憤怒,還是,這才是,真正的你。」突顯出人對海洋的所知如何有限。李忠潘更分享自己的音樂創作《舊曲重唱》,以失去或逝去的愛情故事為主軸,將舊曲藉由時光深藏的記憶加以連結。
中山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陳以軒分享自己將海洋生物聲音與樂器結合而創作的作品。透過調整、變化生物聲音的頻率與頻譜,便能與樂器所發出的聲響完美契合,進而模糊聽眾對生物聲響與樂音區別的感知。陳以軒認為,雖然人們不熟悉一些生物發出的聲音,但可透過音樂聲響的結合來認識牠們,並激發出自然聲響中的音樂性,啟發對這些聲音與樂器的藝術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