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山新聞/西灣學院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西灣學院年度活動「台灣文化週」今年主題為海洋文化,舉辦系列活動,邀請教職員生一同認識、學習海洋文化。兩場專題講座分別講述海鮮料理及食魚教育,藉由專家的經驗分享,深入探索未知又多面向的海洋文化議題。
海鮮料理專題邀請知名食譜書作家、國民媽媽宜手作分享「海鮮系便當—家常海鮮料理與便當菜的運用」。宜手作過去曾主修食品科學及化學,因食安疑慮而開始為孩子製作便當,也在網路上分享料理過程;後來開設料理教室,亦出版食譜書籍,開創家庭主婦的斜槓生活。
宜手作提到,台灣雖為海島國家、四面環海,但實際上海鮮料理並沒有想像中多,且各地飲食習慣有所不同,食用海鮮的頻率並不高。她也分析了海鮮料理在日常飲食占比不高的原因,包括腥味重、不好處理、有魚刺及殼,因此大多數人對海鮮的知識相當薄弱,料理上亦有許多困難,不知從何下手。針對以上問題,她建議可從熟悉的菜餚、喜好的口味入手,從採買開始便能多詢問攤販、店家如何挑選及處理食材,並善用網路、書籍等資源學習。而後她逐一分享料理步驟與訣竅,詳細講解如何去腥,並說明海鮮適合的料理方式為煎、烤和炒,利用梅納反應使新鮮的食材散發自然原味。正確料理並靈活運用不同方法組合變化,就能輕鬆讓海鮮化為美味的家常料理和便當菜。
食魚教育演講邀請「洄遊吧 Fishbar」創辦人兼執行長黃紋綺,以「海洋永續從餐桌上開始 永續海鮮的概念到創業」為題,講述食魚教育的理念與其創業過程。黃紋綺為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大學部及碩士班畢業,回鄉後創立「洄遊吧 Fishbar」,藉由各式體驗活動推廣食魚教育與文化,深耕海洋文化的她更獲得中山大學111學年度傑出校友表彰。
黃紋綺首先以洄遊吧新推出的卡牌與學生互動,認識常見的漁具與漁法,提出「魚類正名」的概念。她比較蔬果和海鮮,讓學生思考平常對這兩類食材的認知程度,多數人對海鮮的認識不比蔬果,在種作或取得方式上也不甚瞭解,因此永續海鮮的核心概念便是「一隻魚從海洋到餐桌上的過程」,即辨別各類魚種、捕撈方式與料理方式。
除食魚教育及漁業文化相關知識外,黃紋綺也不吝分享自己的創業理念及經驗。因為喜歡海洋,因此想以有趣的方式介紹海洋,而魚是最接近海洋的媒介,透過魚便能緊密地去深入認識海洋。她認為,倘若明白漁業的文化,便能做出對環境更友善的消費選擇。
為推動跨領域學習及教學創新,深化學生對台灣文化的認識,西灣學院辦理年度活動「台灣文化週」,西灣學院表示,台灣擁有寶貴的海洋環境,但多數人對海洋的認識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今年主題為「海洋文化」,期待師生從自身生活切入,以多重角度、多種方式欣賞海洋的多元面貌,認識且更深入地了解海洋文化,接觸更多與海洋有關的知識,培養尊重自然、環境永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