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採訪、文字 / 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照片 / 橋仔頭W∞D電

 

建於日治時期(1901)的橋仔頭糖廠,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的新式製糖所,彼時不僅為臺灣奠下工業化的基礎,也間接孕育許多創新人才,帶動其他臺灣工業的興起。如今這座退役的製糖場已轉型為糖業文化園區,成為這段糖業黃金史的見證。除此之外,近年橋仔頭白屋也在這裡成立「橋仔頭W∞D電」青年培力工作站(取自台語「接(ㄨˋ)電」之意),把部分閒置空間改造成青年創業基地,讓橋頭糖廠再次成為新創的搖籃。

前身為糖廠單身員工宿舍的閒置空間,經過「橋仔頭W∞D電」團隊活化,現為地方青年創業基地。

老屋一定等於咖啡廳?

「你不覺得這棵樹很美嗎?」橋仔頭白屋執行長洪毓伶對著廣場中央的百年雨豆樹說。

 

橋頭糖廠停止營運後,喧騰一時的廠區人去樓空,廠房及宿舍等相關設施也被塵封。本業從事空間設計的洪毓伶,2007年因工作之故接觸到糖廠文化保存計畫,漸漸喜歡上這個滿載綠意和故事的地方。隔年她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商量,決定向台糖承租過去作為招待所的「白屋」,並嘗試用藝術駐村、環境教育、戶外婚禮等多元經營模式,為這個廢棄空間續命。「老建築的命運不該只有咖啡廳,這些空間要繼續生存,就必須有適合當代的使用方式。」

離雨豆村不遠處的白屋,是「橋仔頭白屋」團隊最早接手活化的空間。

這個理念延續到2017年,洪毓伶和夥伴決定繼續打開糖廠另一個空間,也就是離白屋不遠處的單身員工宿舍群(因前方有棵百年雨豆樹,也被大家暱稱為雨豆村)。這次他們的做法是把這裡變成青年頭家實驗店。

 

回想當時的景況,毓伶說自己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那時廣場草高及腰,宿舍裡全部斑駁一片,一碰就是壁癌啊什麼的,那個木頭也沒有什麼作用,原本的屋頂結構都壞掉……」為了活化這片空間,她跟夥伴在沒有任何補助下自籌資金,一間、一間宿舍慢慢打開清理,直到2023年申請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補助,才讓團隊從緩慢前行變成小跑步。這幾年下來,他們已經整理出13個空間,每間大約5坪,讓懷抱創業夢的年輕人來一試身手。

活化前的單身員工宿舍內部

經過整頓的頭家實驗店,空間約5坪大小。(照片提供/靈性實驗所)

有想法,就歡迎你來!

但活化的方法很多,為什麼用青年頭家實驗店的方式來營運?毓伶解釋,一來這裡過去是單身宿舍,每個空間差不多就是個人工作室或微型公司大小,適合以共享空間的模式經營。再者,從務實面來看,開放多人進駐,不僅可以分擔租金,遇到狀況(如颱風淹水)還能一起承擔,不用把壓力全放在自己身上,也讓白屋夥伴省心不少。

 

至於為什麼以青年為主要對象?毓伶指出她的長期觀察:「這幾年全台瘋市集,很多年輕人從這裡擺到那裡、從那裡再擺到那裡,卻沒有固定的空間跟客人互動、累積人脈。」因此她從一開始就設定,要把這個空間開放給年輕人,讓雨豆村成為年輕人展現自我的舞台。

 

正因如此,他們對於頭家(進駐青年)的背景或經營內容,完全沒有設定條件,幾乎可說「來者不拒」。「當然還是會面談啦!會看你的品牌大概是什麼樣子,評估那這樣的空間適不適合你。但只要你符合青年的定義(25-45歲),對這個空間有自己的想像,我們也覺得OK,就會帶你去走走看看,認識周圍的其他頭家,然後簽約。」

 

目前橋仔頭W∞D電「青年頭家實驗店」計畫採隨到隨審,通過後可進駐6個月,並有一次延長機會,總計共一年。空間之外,他們也支援各種創業資源,像是辦理增能課程、利用自媒體平台為頭家宣傳、舉辦聯合市集增加頭家曝光度等。甚至他們還會依頭家的經營內容,邀請加入白屋的婚禮籌辦,替大家尋找更多事業發展的可能性。

「青年頭家實驗店」計畫採隨到隨審,任何具創業想法的青年(25-45歲)皆可申請。

青年頭家一起整頓雨豆村的周遭環境。

把人跟人、人跟地方黏在一起

不過說起來「橋仔頭W∞D電」跟一般青創基地,有很大一點不同,是他們會透過各種形式和活動,拉近頭家和頭家、頭家和地方的距離。

 

這點青年頭家之一「靈性實驗所」負責人陳定綸感受最深。他從計畫開放第一年便申請進駐,是大家公認的雨豆村「村長」,平時會幫忙協調頭家之間的大小事務。「就像毓伶說的,這裡最可貴的是大家連結度很高。」這樣的氛圍下,在此創業對定綸不只是追夢,也是一種歸零學習的過程,「這裡大家的專業興趣不同,幫助我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採訪當天,雨豆村正展出另一位青年頭家「九久舍」負責人林曉君所策劃,以土地公為名、橋頭糖廠為時空背景的《后土》前導概念展。她也以展覽為文本,編寫出一齣融合雨豆村的環境劇。當時毓伶聽了二話不說,找來頭家們一起讀劇,「我們希望可以透過故事、透過劇本,讓大家跟這塊土地黏得更緊。」今年下半年他們更打算策劃一場「后土祭」,邀請社區鄰里在雨豆樹下欣賞這齣從糖廠土地長出來的戲劇。

去年底舉辦的《后土》前導概念展,將橋頭糖廠時空背景結合土地公的故事。

洪毓伶(前排中)邀請所有青年頭家邀參加《后土》讀劇活動,讓大家認識這塊土地的故事。

毓伶表示,不管是提供創業支援,或是把大家串在一起,用意都是想把人留下,「如果只是把空間出租,不管你的死活,你可能很快就離開,因為比這邊更大、更舒適的空間多著是。可是當大家有了更多連結,這裡的不可替代性就提高了,你不會覺得這個地方跟你無關,甚至會在離開後成為橋頭糖廠的關係人口。」只是這樣辛苦的經營方式,讓毓伶開起玩笑:「下輩子要看清楚再投胎。」

 

好在經過這些年的勞力勞心,「橋仔頭W∞D電」已有一番小小成績。除了現在進行式的頭家故事,「九久舍」頭家曉君如今已正式成為返鄉青年,打算繼續在糖廠結合她最愛的陶藝和餐飲事業。橋頭老街上的「吉米夢綠食咖啡館」,頭家Jimmy過去也從糖廠開啟她的烘焙夢,如今仍常被找回來支援白屋婚禮或其他活動。

 

「我從來沒有想要他們一直都在這邊,他們茁壯了,是可以離開的。甚至我覺得有更大、更適合他們的空間,我也會問他們想不想試試看。」儘管人會流動,毓伶始終相信橋頭糖廠的土地有黏性,藏有製糖底蘊的芳香,人會一再回到這裡。

 

因此即使橋頭正因產業政策、都市開發等因素,面臨快速轉變,洪毓伶對地方未來並不悲觀,「有舊產業消失,也會有新機會萌芽。」只是她也強調:「(如果)我們需要更多年輕人一起進來,就必須要讓年輕人看到希望。」相信在「橋仔頭W∞D電」團隊的努力下,會有更多年輕人在此落地生根,為橋頭糖廠的故事翻開新一篇章。

舉辦創業主題講座,邀請同為地方創業青年的前輩分享經驗。

每年舉辦「青春自造節」市集將地方青年串聯,也讓大眾看見橋頭糖廠的創意與活力。


|橋仔頭W∞D電|

2017年由橋仔頭白屋團隊成立的青年創業基地,以舊糖廠單身宿舍群為場域,利用各種實驗性的共創經營模式,協助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跨出「從0到1」的第一步;同時以此為路徑,替快速轉變的地方城鎮開創出不同的發展想像。

 

官網(白屋)|粉絲專頁IG

 

主要營運項目

創業空間經營|創業人才培育|創意市集辦理(如青春自造節)

 

永續影響力

SDG 8 合適工作及經濟成長:提供創業空間及資源,協助青年連結地方需求,創造地方經濟價值。

SDG 11 永續城鄉:建構地方支持系統,協助更多青年留鄉或返鄉,以促進產業多元發展,強健地方體質。

SDG 17 多元夥伴關係:打造地方青年互助友好網絡;以幸福產業(婚禮)為核心,邀請青年成為合作夥伴,拓展更多事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