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中山新聞】
為將精采豐實的人文活動推展至校園與校外場域,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首場「文院下山」活動與in89駁二電影院合辦紀錄片專題講座「致香港:時代革命的多重思索」,以人文領域的多重面向來深刻討論《時代革命》這部重量級的紀錄片,活動當日吸引滿座觀眾入場觀片、參與講座,迴響熱烈。
「致香港:時代革命的多重思索」紀錄片專題講座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杜佳倫副教授擔任主持人,邀集報導文學作家房慧真、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戴遠雄、中文系助理教授賴佩暄三位講者,分別從報導紀實、政治哲思與文學書寫的不同面向切入,回應這場運動所體現的理念與情感、論述與行動,並思考影像、敘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有觀眾和平紀念日連假期間觀看《時代革命》紀錄片,認為極富意義,並連結目前烏克蘭所面臨的戰爭困境,引發對威權壓迫的人文議題重新思索。
房慧真結合先前兩部紀錄片《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再加上她於2014年雨傘運動、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親身採訪經歷,綜合討論近年來香港一系列運動的接續發生與變化,特別點出紀錄片中所呈現的光明與黑暗之對比,例如:勇武派與和理非、抗爭者與執法警察、香港市民與當權政府等,尤其關注兩者之間灰色地帶的真實存在。她也談到當初在太陽花運動過後,帶著傷痛前往香港採訪期間,身處香港街頭所親眼目睹的社會撕裂景象,震撼人心。
戴遠雄分別從歷史紀實和政治兩方面切入析論,他認為紀錄片忠實記錄香港社會運動,凝聚香港人(Hongkongers)的認同意識;而政治方面則談到反送中運動特殊的「無大台」組織方式,沒有特定領袖,完全經由網路媒介如香港連登、telegram串聯,抗爭運動自發性地不斷開展,靈活而強勁;戴遠雄認為香港運動還有一項特點是抗爭人士積極對外發聲、遊說、募款,推展出強大的國際面向;此外,他也提出對當時執法警察組成來源的質疑,以及香港當下難以再合法申請集會運動的政治困境。
賴佩暄聚焦在文學敘事與社會運動之間的關係,她先點出「敘事(說故事)」的重要特性,說者有其動機與目的,聽者藉此逐漸接受事實;並特別提及近年來中國夢崛起與逼近之時,兩岸三地都在不斷地述說屬於自己的故事。她另外挑選李碧華、謝曉虹等若干位香港作家的文學創作,對應香港的日常崩解,具體探討文學敘事所展現的失城、鬼城意象,其中所透露「我城已死」的巨大感傷,緊密與《時代革命》的影像敘事相互映照。
不少參與者肯定此次活動,認為能在大眾心中播下人文種子,讓藝文創作、重要議題透過交流討論而獲得更深層的思考,杜佳倫也歡迎大家多加關注、踴躍參與未來系列活動。「讓莫札特、莎士比亞進入理院工院,讓尼采下山開講超人,讓莊子入城暢談逍遙,讓戴奧尼索斯投入人群放舞歌劇」,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表示,「文院下山」活動結合中山大學文院師生軟實力與駁二in89空間,打造「中山文院映89講堂」,未來活動內容將涵蓋音樂、戲劇、舞蹈、視覺藝術、文學、佛學、哲學,以課程、映後座談、大師講堂、影展、展演、戶外等系列及工作坊等方式進行,期許將中山文院風景與在地接軌、飄入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