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轉自中山新聞 / 西灣學院提供】

為推廣海洋環境保護概念,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教育中心開設「服務學習:環境教育服務與推廣」課程,由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以及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劉叔秋共同授課,訓練學生透過教案設計及實際導覽中山大學海科院海資館標本室的三個展館,讓參訪民眾深入瞭解海洋生態及海洋資源的應用,傳達環保意識。

標本室內容豐富,由化石、化學、魚類、無脊椎生物,以及沉浸式標本等五大主題展區所組成。修課學生、中山大學光電系的黃鈺程及海科系的劉晏圻介紹第一展館,說明岩石循環、海洋生命起源,並介紹海洋中藥的種類及效用。其中藍綠菌作為早期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之一,隨著演化逐漸形成複雜結構,同時也可了解藻類的起源;藻類在海洋中行光合作用,固碳將二氧化碳轉換成葡萄糖有機物質,是啟動海洋生態系統運行的生產者,也是人類的食物之一,並可應用於醫藥領域。而日常飲食中常接觸到的淡菜、海蜇,其實都是《本草綱目》所記載的海洋中藥。

生物展區館內展示許多魚類及無脊椎生物的標本,呈現海洋生物的多樣性,由中山海科系廖苡妡、薛芳妤介紹說明,由於壽山多為珊瑚礁地形,西側為海岸線,東側因早期軍事管制限制人車活動及開發,因此南端的中山大學提供陸蟹良好的棲息環境,壽山常見蟹類包括毛足圓盤蟹、拉氏仿地蟹,其中馬卡道澤蟹為高雄壽山到半屏山地區的特有種。另外,導覽也提到「綠色海鮮」的概念,提倡為避免海洋資源枯竭,盡量不要選購瀕臨絕種的物種,建議優先考慮選購常見、小型、本土種等,也可以避免選購養殖的鮭魚、鮪魚等餌料為魚粉或下雜魚的品種。中山光電系學生張嘉翰導覽沈浸式標本區,展示擬真海洋生物標本及西岸生態養殖缸,將海洋環境復刻於展覽室牆面,並將魚類模型懸掛於天花板,以此模擬魚類游行的樣子,讓人彷彿置身於海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