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徐國明(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區博士後研究員)

 

隨著歷時兩個月的全國三級警戒調降,處處防護的社會空間暫時得以緩和,但對於經歷過病毒傳染威脅的身心狀態來說,如何重新跨出封閉的日常界限,開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或許是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之下,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由此,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舊港區團隊,嘗試與劇場藝術學系同學組成的築粹劇場,自九月份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戲劇活動工作坊,之所以取名「So Fun鹽埕」,即是希望邀請鹽埕在地居民一同跨越疫情難關,以各種戲劇遊戲關照自我。

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執行長宋世祥助理教授進行工作坊開場(攝/築粹劇場)

事實上,從民眾劇場到社區劇場的實踐脈絡中,就經常透過工作坊形式,邀請民眾從生活經驗裡發展屬於自己的劇場表演,若是回歸其核心精神,就是推助民眾藉由劇場說自己的話,而這當然也是So Fun鹽埕的初衷。

 

疫情之下的性別觀點

 

事實上,於918日上午在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舉行的首場工作坊「當我們同在疫起」,便是單刀直入地扣連疫情主題的戲劇活動,懷抱著相見歡的心情,互相分享疫情生活種種,沒有比這再適合不過的了。

 

蒞臨現場的參與人員,除了有科技部HISP計畫共同主持人暨執行長宋世祥助理教授及其團隊成員,更有許多來自鹽埕一帶的在地居民。有意思的是,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幾乎為橫跨老中青不同世代的女性,這也讓活動過程中有關疫情生活的分享,形構出某種女性、家庭和母職的敘事,隱微體現疫情之下的性別觀點。

工作坊學員分享疫情封城期間的生活點滴(攝/築粹劇場)

工作坊一開始,築粹劇場的藝術家們先是邀請學員圍坐成圈,針對「我的疫情顏色」主題,分享全國三級警戒期間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雖然,多數學員認為疫情封城導致許多活動皆暫緩辦理,只能坐等在家,卻也可以趁此機會陪伴子女,多少彌補昔日匱乏的家庭時光,甚至還有樂齡學員開始摸索、學習數位科技工具技術,參與線上課程,充實生活之餘,也得以增能自我。

小組登場表演防疫物品的用法讓大家猜謎(攝/築粹劇場)

緊接著,「疫幅畫」主題則是事先通知學員攜帶自身的防疫物品,藉由藝術家們引導的分組討論,不同小組需要決定如何表演防疫物品的用法或功能,讓其他組別猜謎,隱而不顯地融入戲劇表演活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作坊現場還出現不少學員帶來的特殊防疫物品,像是可以寫字、也可噴霧消毒的多功能酒精筆,或是擲入水瓶自製消毒水的二氧化氯錠,這些防疫物品的與時俱進,對於處處需要防護的生活來說,可謂相當便利。

 

在地記憶的小戲創作

 

相隔兩週,第二場工作坊「駐港映像」則是開始觸及社區資源調查,築粹劇場同樣事先通知學員記得拍攝與鹽埕有關的照片,藉此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得以彼此分享影像背後的場景故事,甚至進一步發掘社區在地故事或議題。

築粹劇場的藝術家們目不轉睛地觀看工作坊學員帶來的照片(攝/築粹劇場)

但出乎意料的是,有學員在家主動翻箱倒櫃,找出1970年代後期在鹽埕地下街開設男性服飾店的照片。「這邊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地方,那段時間也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剛結婚、面對創業、然後生子,還有要經營家庭。地下街燒毀之後,你們覺得我的心情怎樣?真的是開心,十幾年來全年無休,我每天去,是為了生活而去,那是很枯燥的。」小蘭姐回憶起往事,如此娓娓道來

透過定格演出畫面來敘說故事的戲劇活動(攝/築粹劇場)

雖然,駐港映像工作坊的目標,是想要透過鹽埕照片分享相關故事,但在築粹劇場頗具創造性和遊戲感的戲劇活動設計裡,藝術家們引領小組學員藉由方才分享的照片故事,拆解為起、承、轉、合四個段落,以四幕定格的表演畫面來集體完成一個故事,一次默劇演出,一次搭配學員擔綱說書人的旁白角色,體現由社區居民親自述說在地故事的意義,甚至在構思畫面場景和肢體動作時,學員也紛紛提出想法,一同參與在地記憶的戲劇創作。

 

戲劇活動的情感黏結

模仿高雄地下街手扶梯的活動合影(攝/築粹劇場)

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如何陪伴社區、參與社區將是未來必須持續探索的重要命題,特別是過去社區營造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但在國家全面啟動的防疫新生活運動下,連結如何可能?又該怎樣搭建起關係?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團隊深切期盼透過為期十場的So Fun鹽埕工作坊,不只將計畫成果轉譯,向大學教育過程轉移扎根,帶動中山大學學子關注周邊社區,更能藉此重新探索戲劇活動作為互為主體的對話過程,如何連結起後疫情時代的社區關係,開啟人文創新的可能性。

 

更多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區最新消息 鹽埕書/抒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