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高華副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父母為高學歷者,其子女在個人申請入學管道較具優勢,原因可能是高學歷者熟悉學校體制的運作邏輯(像是教授偏好出什麼考題、欣賞什麼事物),而此種非正式文化知識讓他們的子女在升學時獲得一些非關學業能力的優勢。此外,高學歷者的子女從小在家裡養成的高學歷文化慣習,可能讓同屬高學歷的審查者或面試者感到親切,因而獲得好印象,進而增進錄取率。
至於個人申請入學的檔案內容,是否對申請成績造成直接影響?葉高華副教授表示,並非適用於所有科系,以社會系為例,社會系教授較關心學生對議題的看法,有獨特見解者易拿高分,若只是空有豐富的活動證明是無法拉高申請成績。另外,就「是否高估中上階層子女?」層面來看,研究指出,經由個人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都是父母學歷越高,其入學後學業成績越落後,顯示高學歷者之子女可能被高估了。
葉高華副教授另以棒球賽比喻,比賽中一定有常勝軍,但民眾為何沒有懷疑過裁判的評判標準,或去放大檢視規則內容?因大多數人會尊重專業,選手本身也是,會在賽後重整旗鼓再次迎接新挑戰。由此延伸,民眾在談論大學多元入學、檢視該制度的公平性前,應先思索學生生長及學習環境的差異。他也提醒,每份研究的結果皆會受研究樣本、抽樣方式影響,不能僅憑單一結果下定論;真正去釐清數字背後的意義,再重新給出看法,才不會被風向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