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轉載自中山新聞/校園記者吳友文採訪報導,公共事務組編修,封面攝影/西灣學院,為意象圖,非受訪學生】

 

2015年個人申請的名額破天荒超越考試分發,引發「多元入學是否有利中上階層?」的討論聲浪。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葉高華進行之「大學多元入學是否有利『家境好』的學生?」研究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他提出一個思考點,若個人申請與考試分發皆有偏袒有錢人家子女的情形,問題就會出現在貧富差距及教育資源分配,而非制度本身的公平性。

 

此研究是以2016年就讀中山大學3年級的學生為母體,其中除成績以外的變項,是利用教務處資料按入學管道、科系、學號順序等距抽樣調查而來,共341人完成受訪。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葉高華。

葉高華副教授在研究中指出,父母為高學歷者,其子女在個人申請入學管道較具優勢,原因可能是高學歷者熟悉學校體制的運作邏輯(像是教授偏好出什麼考題、欣賞什麼事物),而此種非正式文化知識讓他們的子女在升學時獲得一些非關學業能力的優勢。此外,高學歷者的子女從小在家裡養成的高學歷文化慣習,可能讓同屬高學歷的審查者或面試者感到親切,因而獲得好印象,進而增進錄取率。

 

至於個人申請入學的檔案內容,是否對申請成績造成直接影響?葉高華副教授表示,並非適用於所有科系,以社會系為例,社會系教授較關心學生對議題的看法,有獨特見解者易拿高分,若只是空有豐富的活動證明是無法拉高申請成績。另外,就「是否高估中上階層子女?」層面來看,研究指出,經由個人申請入學與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都是父母學歷越高,其入學後學業成績越落後,顯示高學歷者之子女可能被高估了。

 

葉高華副教授另以棒球賽比喻,比賽中一定有常勝軍,但民眾為何沒有懷疑過裁判的評判標準,或去放大檢視規則內容?因大多數人會尊重專業,選手本身也是,會在賽後重整旗鼓再次迎接新挑戰。由此延伸,民眾在談論大學多元入學、檢視該制度的公平性前,應先思索學生生長及學習環境的差異。他也提醒,每份研究的結果皆會受研究樣本、抽樣方式影響,不能僅憑單一結果下定論;真正去釐清數字背後的意義,再重新給出看法,才不會被風向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