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參與的社區時光
108至111年期間,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師生走進高雄市旗山區最南端的農村「南勝社區」,此地俗稱「嶺口」,隔里嶺大橋與屏東里港相望,從社區即可眺望橫跨高屏溪的斜張橋壯麗景致。社區居民主要以務農為主,此處特色農作物為肉質飽滿多汁的「玉荷包」,其主要依靠高屏溪支流-楠梓仙溪灌溉生長。過去區內曾設有運輸糖業、香蕉的五分車嶺口站,故與旗山產業經濟發展脈絡有重要之關聯性。而這四年以青銀共創方式,師生協力社區進行社區產業優化(荔枝木餐具、DIY體驗活動)、社區景觀改造與眷村文化紀錄轉譯、社區多元文化傳承(文化料理故事採集),建立起大學與社區共學、共享、共榮之合作夥伴關係。
108年 荔木餐具優化
「循環經濟」、「從搖籃到搖籃」如何讓商品製程或商品本身對環境友善或是不造成環境負擔,是近年製造或高科技等產業間頻頻討論的議題,但環境是人類共有的,不單僅是上述產業需要留意,其實農業在生產農產品的過程中,亦有許多可利用的農業廢棄物(如:荔枝木)是可再利用的,且係可用於生活,避免產品因不實用被視為垃圾丟棄,因此,南勝社區過去已發展荔枝木餐具雛形,但在實作過程中仍發現產品因木材有先天上限制,如木材內有蟲、木材含有水分易發霉等,故108年青年社區參與計畫,以辦理產品包裝設計工作坊、優化餐具品質工作坊,其首要目標即協助社區完善此產品,讓過去廢棄木開始找到其附加價值,讓社區產業開始邁向「循環經濟」產業的第一步。
更多內容:
109年 社區空間改造
南勝社區在整體景觀上,存有許多優美的風景,漫步在其中也可以感受到濃厚的鄉村氣息。但是仔細瀏覽後,發現社區整體景觀缺少屬於在地特色,也容易減少當地居民或觀光遊客與景觀的合照意願,使吸引程度和知名度較難以提升。故109年青年社區參與計畫,則將重點在社區的景觀改造上也協助其打造社區意象,以辦理景觀改造共識工作坊、共創空間魅力實作工作坊,使社區優美的角落被開發,甚至透過社區的生態資源與當地特產作為素材來凸顯在地特色文化,希冀增加遊客們前來南勝觀光且增加拍照打卡意願,讓美荔的南勝社區能夠被看見,也讓來到社區的人都能感受到南勝社區的特別,與社區居民對這塊土地的重視與認同。
更多內容
109年 眷村生活轉譯
目前臺灣的高齡化與少子化之情形已日趨嚴重,使得農村或偏鄉地區的人口外移狀況相當明顯。然而,南勝社區也是其中之一,團隊進一步翻閱現有的文史資料,便發現到文化記憶確實流逝也沒有一個完善的整理,像是眷村面臨搬遷、耆老年紀偏高齡、相關文物皆已遺失或零散…等。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中過往值得恆久流傳的趣事、景色…等,倘若沒有受到良好的保存,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流逝,這也可能使許多人們感到可惜。因此,團隊與南勝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追朔早期眷村的記憶,規劃照片尋根、社區耆老訪談、蒐集相關資料後,透過訪談5位在地耆老,將「凱旋新村」及「篤實新村」眷村歷史記憶痕跡的點滴完整重構起來,讓未來世代的社區居民能回顧眷村與社區共榮的時空背景,體會前人的生活點滴,讓當地人及來訪遊客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故事。
更多內容
110年 料理故事記錄
南勝社區是一個多元共融的社區,社區中的居民有許多拿手菜,而這些拿手菜背後更代表許多故事及時代的光陰,但是這些美食手藝目前僅存於特定幾位居民的記憶中,存在於遺忘記憶的危機,110年學生團隊期望透過「美食大補帖:憶起走過的勝荔食光」南勝社區文化食譜手冊設計計畫,以訪談10位地方料理傳承者,及辦理料理傳承小教室,建立南勝社區的多元美食紀錄,並將這些記憶文字或影像化,使居民在參與活動中或是在觀看紀錄過程對社區產生共鳴,以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及社區意識,亦期望藉由本計畫吸引更多當地的年輕夥伴加入參與社區活動,增加對社區的認同感與使命感,達成「青銀共創」萬家香及傳承南勝歷史故事的願景。
更多內容
111年 創生遊程設計
為鼓勵學生走入社區場域,公事所謝政勳助理教授規畫讓選修「非營利組織管理研討」課程的學生,以設計思考模式,透過作中學,共同針對地方組織課題研議擬訂對策。過往南勝社區已有遊程讓遊客報名參加,但仍希冀透過學生與社區共創,使其更具多元化與經濟性。連結「地方創生(Local Revitalization)」理念,從盤點地方DNA資源開始,設計創新的社區遊程,使社區微旅行有不一樣的體驗。最後,製作產出「南勝社區創生DNA資源地圖」,讓返鄉青年及外部遊客可以更加了解地方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