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公事所提供/轉自中山新聞

 

在騎樓、人行道等人行環境改造的推動歷程中,反對意見經常來自民眾、店家。但是,要持續與擴大改造人行環境,卻也需要更多的民眾支持和參與。有鑑於此,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實踐計畫」與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共同舉辦一整日、三場次的「行人路權與公民參與論壇」,回顧與討論如何透過公民的力量,持續改革人行環境與人本交通。

 

第一場次主題「人行道劃設的社區溝通」,聚焦討論改造校園通學步道的個案經驗,由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彭渰雯主持,邀請有第一線推動經驗的兩名里長和兩名校長到場分享。三民區寶玉里里長黃昱椉以陽明國小為例,分享設置人行道時,聆聽商家生意和家長接送需求,設置停車帶及黃色時段性開放停車線,以平衡商家與居民的不同需求。但他也為了解決六米巷弄兩側被汽車長期免費「停好停滿」,卻造成巷口交通事故頻傳的沈疴,毅然請交通局來會勘、劃紅線,而被十幾台車車主打電話破口大罵、抗議,「我還是選擇面對」。所幸在之後選舉的激烈競爭中獲得連任,讓他看到更多民眾對改革的支持。仁武區八卦里里長謝秋江則分享在推動步道改善過程中面臨的樹木移除爭議,是透過事前與居民和護樹團體進行的多次協商、建立彼此的信任,兼顧不同立場,才為後續工程順利執行奠定基礎。

第一場次引言及與談人合影

鳳西國小校長古信鳳也面臨樹木移除的爭議。學校原有通行步道因樹根隆起導致高低不平,不僅老舊損壞,還對學生安全構成威脅。在這波通學步道改善工程中,校方經歷多次溝通協調克服了樹木移除、居民反對及民意代表施壓等挑戰,最終成功優化通學步道,並改善校門口的人車混雜情況。八卦國小校長吳軒銘也分享在公民參與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居民的不同意見和對工程影響的顧慮。他強調,透過耐心的溝通和適當調整規劃來化解分歧,展現了以居民需求為核心的協作精神,不僅能提升工程的接受度,也能凝聚共識,創造更大的公共建設價值。

 

 

第二場次開場

第一場次的與談人包括主持審議討論的審議員張喬銘、交通局科員莊哲維和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他們都同意及早溝通與納入多元意見的重要,但也承認很不容易。張喬銘指出,公民參與討論過程可能面臨的挑戰,如缺乏專業審議團隊或溝通不足,導致引發矛盾,必須建立信任與協調機制來推進計畫。林于凱和莊哲維不約而同指出里長在社區事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推動公共事務需要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協作、理解與折衷;也指出公部門在推動計畫時,常面臨經費不足、民眾抗議與民意代表施壓等挑戰,呼籲社會各界給予更多支持。

 

第二場次由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夏晧清主持,莊哲維和劉冠頡以「標線改造台灣路」粉專共同創作者的角色來分享「標線劃設:民眾參與經驗」這個主題。莊哲維延續前節發言,指出很多時候和里長的溝通就是要透過「泡茶」的過程去協調,藉此把道路設計方案講出來,漸進達到目標。透過泡茶的過程他發現,其實當地里民也很想改變,只是忍了40年也不知道怎麼改,反對的經常是店家,而「這就要一個一個去溝通」,期望台灣以後出現越來越多正常的道路設計。

第三場次引言人

劉冠頡則以國外八公尺或六公尺道路,就可以在路口劃設行人庇護島,但在台灣連20公尺道路還有官員說「太窄」無法做庇護島的例子,指出道路設計者的自我設限。其他如道路往往缺乏人行道、左轉車道和設施帶等基本設施,「台灣所有的問題在國外都找得到答案」。他也介紹了荷蘭的低速區設計,透過彎曲的道路、減速的圓形凸起等方式,有效降低車速,創造出人車共存的和諧空間。韓國則會在學區設置減速丘或突起式斑馬線,使駕駛必須減速慢行,保障行人安全。

 

最後一場次由行促會執秘簡子祥主持,邀集多個路權倡議團體分享其觀察到的影響與挑戰。地主高雄行促會理事長分享在高雄促成鹽埕埔站出口、榮總醫院周邊人行道的部份改善,顯示出透過細心的事前準備和社區參與,仍能取得具體的成果。他也期待台灣的駕照考照制度從嚴改進,讓駕駛人知道自己的駕駛行為需要被改變,從根本提升駕駛人的交通安全意識。甫成立的台南市人本交通促進協進會,理事長余志祥是交通事故受害者「余小妹」父親,指出推動交通改進時面臨的阻力,包括政府部門的敷衍態度、不願改變的政府官員等。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大家持續記得交通事故的痛,不僅從個人遵守交通規範做起,也會支持政策制度面的改變。

同場分享者還包括由中山公事所組成的中山大學哈瑪星行人路權促進計畫團隊,其中的成員蕭又愷。團隊以改善臨海一路和臨海二路的人行環境為目標,在七月和八月密集進行街訪,遇到不少反對劃設標線人行道的店家,但在十一月召開調查結果說明會時,卻有67人出席參與且多數表達支持與理解,讓團隊對後續行動更有信心。壓軸引言的是「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吳宜蒨,她先以個人曾針對道路安全陳情的多個成功經驗,來說明「每個人都可以是行動者」,而現在則以協會角色與公部門打交道,並與不同議題倡議者分進合擊,透過與其他團體的聯合行動,期望逐步影響政府決策,讓更多人關注道路安全。

 

人促會理事長林于凱指出,過去兩年路權團體的努力,讓台灣社會已經逐漸長出關心行人路權和重視安全的大氛圍,但接下來的細節如何在政策落實的銜接上發揮作用,是路權團體需要持續努力與監督之處。中山公事所教授彭渰雯則表示,希望台灣的交通改善不只是讓行人活著、不出意外而已,而能更積極催生出一個有尊嚴、友善舒適的步行空間,而中山大學也會持續結合公民團體的力量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