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王倚祈

責任編輯/陳志維、楊真宜

 

左營如同一座實體的台灣歷史博物館,滿載豐富的山海文化也映照島嶼發展縮影,從最早的大坌坑文化開始,明鄭之後漢人大量聚居發展出閩南聚落,日治時期建立的海軍基地群開始注入濃厚軍事色彩,國民政府來台而大量構築的眷村,成為近代特殊的人文風景,加上近年高速開發的高鐵與巨蛋商圈,左營擁有了極為豐富且多元的在地樣貌。

 

2018年,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簡稱科技部人創計畫)左營區團隊開始對「左營人文與現況」做實地的場域探查;不同於快速發展為現代都市樣貌的東左營,鐵道以西的舊左營區仍保存著在不同時空所遺留下來的人文遺跡,還有多樣的族群階層和生活型態,反映著這個區域不同族群文化、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對於計畫團隊來說,如何深入了解這些轉型中的過渡社區,以地方居民需求為本,協助社區轉型是計畫重要的目標宗旨;因此中山大學左營團隊首先走訪舊左營各個不同場域,如果貿社區、東萊新村、郭家古厝,以及地方信仰中心和各個地方協會,從在地資源的盤點調查開始,並逐步與居民建立關係,了解在地人的需求,以地方為本,帶動地方民眾有更好的生活與發展。

百年來的落地生根-閩南聚落

從明朝時期漢人大量開始移居這塊區域,左營這個地名本身也源自於鄭成功的屯兵政策。清朝將鳳山縣治設於此地,先後構築了土城與石城,雖然歷經多次民變戰亂,左營的聚落發展也仍具一定規模。日治昭和時期開始修築左營軍港,雖然部分大量城內建築被迫遷出,但時至今日蓮池潭一帶仍保留豐富的寺廟文化和多棟超過百年的閩式古厝。居於此的閩南族群幾乎都已有數代之久,對於這塊土地也有著深厚的情感,舊城區附近的居民也期望推廣左營觀光、促進地方發展,讓曾經繁華的左營大路一帶能夠再現風華。左營古厝協會即希望能將五甲巷推動為特色老街、發展古厝特色的商業活動,目前也已接洽許多古早味的懷舊商店並邀請進駐,期待打造出一個富有古厝氣息的觀光商業圈,吸引外圍蓮池潭的觀光客進入古厝老街,形成更具特色且多元的蓮池潭觀光商圈。

光陰的故事-明德新村

被稱為「將軍村」的左營海軍明德新村,是標準高階軍人眷村,平均每戶占地200餘坪,有「全台灣最高級的眷村」之稱。日治時期此地即為日軍的軍官宿舍群,國民政府接收後繼續沿用,因此也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過去眷村周圍不僅有圍牆,出入口還有衛兵把守,除了住宅,眷村終還有中山堂與四海一家等交誼空間,過去經常播放電影、舉辦舞會,形成村裡村外兩種不同世界。明德新村除了住過多位將軍,也出過不少文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創世紀詩刊」,即是由洛夫、張默在此創立,詩人瘂弦亦曾擔任編輯,為此地留下一抹特別的文化色彩。現在的明德新村,在國防部與高雄市文化局的合作之下規劃為「眷村文化園區」,為這個區域創造另一種價值,2018改建落成的「再見捌捌陸─台灣眷村文化園區」就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空間,呈現早期眷村的建築形態以及過去居民的生活樣貌,也展示了國府撤退來台大時代變遷下的一些珍貴文資,述說這段特殊歷史故事。

 

稱為小香港的隱藏景點-果貿社區

果貿社區最初是由台灣青果公會所捐建,故名「果貿社區」,初期建築型態長條式平房住宅,是中南部最大的軍方眷村,現今看到的大樓群則是在1985年改建完工而成,提供原軍眷和中低收入戶居住,共有5000多戶。圓形結構加上密集的窗戶露臺,是台灣極為少見的住宅建築形式,常常吸引不少路過民眾的目光,因此也「小香港」的稱號,加上多元的住民背景而形成的多樣化小吃,被喻為是高雄在地的秘密景點。目前的居民以高齡的外省族群為主,不同於蓮池潭周遭閩南族群對於觀光發展的期盼,許多漂泊半生的長者期望的只是能夠平靜的安享晚年,經過幾個月的溝通協調,中山大學計畫團隊和果貿社區發展協會共同舉辦了首次的「果貿盃社區說唱大賽」,社區長者除了演唱自己喜愛的歌曲,也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提供了他們個別珍藏的歷史照片,活動成功吸引許多社區民眾參與,現場有多位是超過85歲以上長者,透過活動,中山大學也和果貿社區的民眾建立起不一樣的情感連結。

被遺忘的角落-東萊新村

東萊新村的居民大多是1950年間從山東長山八島隨國民政府遷台的移民群,特別的是當初許多人身兼海軍特務於國共內戰時協助國民政府對抗共軍的任務,隨國民政府來台後,政府將其安置於此,然而其特殊的身分並沒有分配到當時的現有房舍,居民一磚一瓦就地取材造屋,也因資源短缺,不少民宅就以古城或碉堡為牆,形成詭異特殊的景觀,但也因為這裡居民是不具軍人身分的,因此不符合眷村改建資格,就這樣被保留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