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地方價值與創新 文化事業來領航」講座大合照。

文 / 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近年愈來愈多人投入地方創生的行列,加上「創生3.0」政策將從明(2025)年起正式上路,創生事業已然成為地方顯學。其中文化事業是重要的一環,包括文化人才培力、文化空間營造與運用及文化事業推動,都是推動地方創生不可忽略的重點。

 

對此,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以下稱南輔中心)年度第三場縣市交流活動,特別針對「文化事業」主題,透過講座和工作坊形式進行交流。活動首先由南輔中心、文化部夥伴和地方團隊進行分享,另外再針對「文化商品開發」和「服務體驗設計」兩大面向,邀請業師帶領學員實際操作規劃過程和留意重點,本篇為上半場講座重點紀實。

 

人返鄉的關鍵:就學、就醫、就業

上午場講座由南輔中心吳涵瑜執行長首先說明地方創生的精神和政策重點。涵瑜執行長表示,地方創生的核心包括「三就」:就學、就醫、就業,因此過去幾年國發會持續透過各種方式,如:創生提案的諮詢與輔導、建立地方青年支持系統、公有空間活化利用等,為地方注入創生能量。

 

另外她也指出,行政院已經拍板通過「地方創生3.0計畫」,將在未來4年持續編列經費,強化2.0成果,同時加深在地跨域合作、加強在地跟國際的連結。這些資源對於有心回鄉貢獻的年輕人或橘世代(泛指55歲以上)可以節省初期投入成本,是非常好的機會,期待未來在提案中看到更多青銀共創的例子。

南輔中心吳涵瑜執行長分享地方創生的精神以及創生3.0的政策重點。

為地方「做什麼」之前,先盤點地方「有什麼」

接著由文化部分享部內的創生計畫資源以及審視創生提案的重點。洪聖凱副編審認為,過去臺灣在社區營造的基礎下,已經累積許多文化DNA內容,如果地方能夠凝聚共識,進一步將這些資源提升及運用,將可為地方帶來更多可能性。

 

談到創生補助的審查重點時,他提醒事業單位若要加速提案的審查過程,可以事先檢視計畫的完整度,包括:(1)提案是否符合文化產業範疇?(可參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3條規定)、(2)是否具體提出地方文化發展的困境和精進做法?(3)是否提出未來營運模式、營運收入等說明?

 

他表示過去輔導會議經常遇到團隊談了希望做的事情,卻沒有盤點地方過去做了什麼、目前的困境為何,以及如何改變這些問題。這些都是文化部希望了解的重點。

文化部洪聖凱副編審和文資局夥伴蒞臨現場,分享文化部創生計畫重點和審查重點。

嘉義市智慧科技處郭軒志處長特別出席講座,表示希望透過創生資源補助,吸引更多人來嘉義定居、創業。

南投众擊坊:鼓樂結合地方DNA,讓藝術走進日常

講座後半段南輔中心特別跨區邀請中區和東區團隊蒞臨現場交流,首先由南投水里众擊坊的行政總監張筱羚分享他們如何利用鼓樂推動地方創生。

 

由於众擊坊創辦人是馬來西亞華僑,所以一開始的表演是以馬來西亞的24節令鼓為基礎。但筱羚總監表示,他們發現這樣的表演跟地方沒有連結,很難引起觀眾共鳴。因此團隊思考之後,決定把在地故事融入表演,培育地方人說自己家鄉的故事。

 

目前他們推動的「聲入水里」計畫,除了做地方的聲音資料庫,也利用採集成果為地方編曲。同時他們也跟水里蛇窯合作開發陶樂器,並結合校園音樂課程進行推廣;更邀請國外表演團隊到水里交流,將藝術帶入水里,也把水里帶到國際。

众擊坊行政總監張筱羚分享團隊在南投水里的「聲入水里」文化創生計畫。

宜蘭正福茶園:跨域共創,打造宜蘭茶文化

團隊交流下半段由宜蘭冬山正福茶園的第四代接班人游正福登場。正福解釋,宜蘭冬山雖然產茶、製茶,但過去都是代工,消費者不認識宜蘭茶。他認為宜蘭製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清代,這些風土和工藝如果沒有善加保存,相當可惜。

 

有鑒於此,他決定利用過去在科技業的經驗投入技術改良,找出屬於宜蘭茶的獨特風味;另一方面則參考日本文化轉譯模式,成立了小山茶寮,從事茶文化交流。除此之外他還串聯同樣深耕在地的業者,共同打造具在地特色的茶食文化,希望讓人更加認識宜蘭的茶文化傳統。

正福茶園第四代接班人游正福和學員分享他們如何透過創生重塑宜蘭茶文化。

QA討論

 

Q1:众擊坊將馬來西亞傳統鼓樂跟水里在地文化連結,實際上如何操作?

筱羚:主要分為幾個面向:演出、課程和遊程體驗。演出部分,我們用各種方式採集地方聲音,將其融入團隊的演出(如背景音樂)。課程部分,我們為學童設計教案,帶他們走一段平常生活中走的路,去蒐集大自然或生活中的聲音。除此之外我們也開發不同遊程,把藝術和聲音作為我們的遊程特色,形式可能是走讀劇場、或聲音採集等。

 

Q2:品牌發展過程中,對於產品的獨特性及銷量應該如何抉擇?為了行銷地方,勢必得向外推廣,那麼地方的獨特性有必要維持嗎?(例如奶油酥餅以前是花蓮特產,現在全臺都買得到)

正福:我認為可以參照日本「限地土產」的經營模式,常態性商品採全國鋪貨,但推出地方限定特產,或是盡量以地方為主,其他區域推出的商品就用不一樣的配方比例製作。

 

聖凱:商業獲利和地方獨特性不見得衝突。大量輸出的重點是穩固產業,但就文化創生的角度當然希望創造在地消費、在地體驗。因此可以嘗試搭配文化節慶、季節等元素做出差異化商品。這樣的操作需要較多成本和人力,文化部很樂意提供資源,讓大家做出符合市場、又能連結地方文化DNA的商品。

 

涵瑜:與其思考獨特性,不如想怎麼把商品/商業模式和文化連結,把人帶進地方。屏東泰武在地團隊「三支羽毛」是個很好的參考,他們結合長照和文化傳承,一方面經營長照事業創造青年返鄉的契機,另一方面讓耆老成為地方的文化知識資本,發展青銀共創的生活模式。

 

Q3:產業是地方創生的一環,既然如此需要鎖定目標客群嗎?

涵瑜:創生政策的核心是讓人回到想去的地方,因此目標客群應該是自己、夥伴,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思考我們想回到什麼樣的地方、希望讓地方產生什麼美好的事。建議團隊先發展出一套創生模式再來提案,否則很容易隨著補助單位的政策目標而搖擺。南輔中心特別製作《地方創生情報手冊》(最新版2.0),裡面有指導大家如何自行檢核目前處於創生哪個階段、適合對應哪個部會計畫,歡迎下載使用!

QA時間學員把握機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