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王珮蓉(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經理)

 

地方創生在台灣來到第二年,回首過去一年在地方上鬧得沸沸揚揚,為能讓中山的師生及社會實踐團隊對於地方創生有深入的認識,特邀首位在台灣提出地方創生觀點,並以觀察力為核心的服務設計師林承毅來到中山和大家進行兩天(4/6&13)馬拉松式的扎實特訓。

 

1.地方=發展延遲的希望之地 創生=採破壞式創新思維手法

當一個地方發展開始有了危機感,某一群人逐漸有了自發性的行為,發揮創造力,讓沒落的地方開始找回生機。我們應該試著以 #住戶思維,同理需求→定義問題→創新提案→情境創造→小規模測試,進而振興地域經濟,是一場為地方而戰的過程。

與過去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差異在於,前者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盤,著重在生活環境的創造,規模以社區為主;後者希望活化地區動能,以能夠在地方上生存為目的,規模至少為中型生活圈(20-30萬人)。

 

2.關係人口=關心(無形的情感)+關與(有形的行動),創造流動創生

無論是否為自己的家鄉,當你對某地有興趣及依戀感,有意來往該地,以該地為重要據點,想要在那裡生活,即為該地的關係人口。承毅老師更以 #風土 比喻內外地人,「風之人」為外地人,具流動性,將新訊息帶入地方,具有異花授粉之用;「土之人」為在地人,從事地方實踐工作。

我們可以藉由適當的創生戰術,如:物產展、地方報、天線店(物產店)、食通信、故鄉稅、體驗教育、品牌企劃、展覽講座、吉祥物或地域協力隊等,創造具有地方影響力及辨識度的地域品牌。

 

3.教育創生與地方藝術祭,吸引人口流動的助力

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提升人口遷移誘因,在日本就有以高優質的外文教育(茨城縣西部境町)、山農食體驗教育、山村島留學、創造地域深連結的認同教育及學習支援系統(宮崎日南親子圖書館)。尤其在海士町町長山內道雄先生大力提倡「#島留學」計畫,培育並且吸引人才加入,更透過財政改革,讓島嶼以「海・潮風・鹽」整體品牌化,讓僅有2000多人的島嶼漸露生機。

地方藝術祭成為國內外爭相辦理的地方創生活動,然而前期的醞釀與溝通卻成為藝術祭辦理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由北川富朗大師統籌的越後妻有、瀨戶內海藝術祭,其最初辦理的初衷僅為「重新看見銀髮族的笑容」,非以觀光為目的,透過1000多場說明會,不斷與地方人士溝通,找尋最貼近地方生活的藝術詮釋方式。

 

地方創生逐漸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酵,有青年對於返鄉的想像力、有頂級世代(55-65歲)對鄉土的依戀,期待彼此能在地方發揮影響力。承毅老師把自己比喻為風之人,是地方創生的傳道解惑之人,我們也就是那一顆顆的種子,風吹、落土、發芽。

隨堂動腦認識地方創生

青年分享地方創生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