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 / 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圖 / Ari!來義野行提供

 

位在南大武山下的屏東來義鄉,近年因為百年二峰圳成為焦點,使這座排灣族為主的鄉鎮,瞬間成了大家口中的「秘境」。其實來義開拓很早,早在清治時期(1874年)就修築全臺第一條古道,為後來的浸水營古道、阿朗壹古道打下基礎。若把時間再大幅回推,考古學者推測舊來義部落約一千年前就有排灣族人定居,是追溯臺灣史不可缺少的一塊拼圖。

 

去(2023)年剛成立的「來義鄉產業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來義合作社),便希望將這些人文、自然資源結合地方產業,打造出以山林運動為主的戶外休閒品牌「Ari!來義野行」,讓更多人從不同角度認識來義之美。

近年在疫情刺激下,風光原始的屏東來義鄉成了遊客遠離塵囂的首選。

部落變成大工坊

說起當初怎麼冒出Ari!來義野行這個點子,極力推動創生的公所文化觀光產業課陳惠娟課長解釋,幾年前疫情肆虐,很多人開始往山林跑,自然淳樸的來義鄉因此成了遊客們的目的地。「我們(公所)觀察到這個現象,覺得應該趁機為部落創造一些機會。」

 

的確,跟著Ari!來義野行走進鄉內,除了有專業的部落嚮導引導,以登山、溯溪、健行等方式親近大自然,還能品嚐族人用傳統作物(如刺蔥)及菜色(如吉拿富cinavu)製作的獵人便當。此外,在Ari!來義野行官網上還販售部落工藝師製作的傳統分肉刀、木雕印章等伴手禮。換言之,Ari!來義野行不只提供時髦的戶外運動體驗,還融入排灣特色文化,是臺灣少見結合「山林運動」和「部落文化」的戶外運動品牌。

 

Ari!來義野行以「山林運動」結合「原民文化」,成為部落旅遊少見的新形態。

分肉刀是排灣族成年男性的基本配備,Ari!來義野行將其商品化,讓這項習俗和工藝更廣為人知。

目前擔任合作社理事、也是統籌Ari!來義野行的那秋設計工作室負責人鄭鴻耀分享,用品牌來整合部落產業,其實是為了解決地方的問題。過去常承接公部門原鄉計畫案的他發現,「部落產業一直無法維持品質,很大的因素是人力不穩定。」所以與其讓店家單打獨鬥,不如以品牌名義整合開發產品,再交給族人學習製作,讓整個部落變成品牌背後的聯合大工坊。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什麼?鄭鴻耀解釋,「拿餐食來說好了,假使一下子接到大訂單,我們可以交給不同餐廳共同製作;或是A餐廳人力不足,B餐廳就可以接手。」他笑說這也是一種win-win,「我們會趁機幫店家宣傳,替他們增加曝光度。」

 

由族人經營的自然霆沅利用排灣傳統作物和料理,為Ari!來義野行製作健康美味的便當。

延續vuvu智慧,人去樓不空

不只帶動部落產業發展,Ari!來義野行其實也創造另一種win-win。

 

因為國民政府的山林政策,戰後不久,來義一帶的排灣族就陸續遷到山腳下,散居於來義村、義林村、丹林村等,舊部落則改稱「來義舊社」。「到今日我們遷村也不過70年左右,舊部落跟我們還是存有一種心靈的連結,大家對回去都還抱持一種想像。」陳惠娟道出族人內心長久的期盼。

 

即使沒有實際在舊部落長大,鄭鴻耀同樣心繫於此。「部落是我們的傳統領域,也是情感上的依歸。」看著舊部落日漸荒廢,令他很想做些什麼。「現在族人多半只在辦尋根活動或收穫祭(註)才上去整理,所以才想是不是能帶遊客在鄉內從事一些戶外活動,趁機也活化舊部落。

 

目前來義野行共提供3種戶外運動行程,包括老少咸宜的「健行線」、適合新手進階的「登山線」,以及挑戰性最高的「溯溪線」,其中熱門登山線的終點便是來義舊社。

 

註:排灣族的Masalut,每年7-11月舉辦,和豐年祭用意不同,是為了感謝神靈的照顧,有給神過年的意思。

創造舊部落生氣之餘,Ari!來義野行也讓幾乎失傳的部落工藝得以永續。好比為了串連山下的二峰圳,去年底他們開始修復崑崙坳古道的喜樂段,當時就特別請部落中生代和專業步道師一同協作。

 

「步道師經驗豐富,知道這個地方的地質、地形適合哪種工法,而部落工匠的優勢,是對過去vuvu的做法有些印象。」陳惠娟表示,透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後續再由這些古道修復員帶年輕人一起維護,「無形中就把代代累積的知識傳承下去了。」

 

別以為知識只包括工法技巧,美感也是他們重視的環節。「你看我們把石板屋排得那麼整齊就知道,」陳惠娟笑說,「排灣族是一個很在意漂不漂亮的民族!」這堂古道修復不只教工藝,也是部落重要的美學課。

 

崑崙坳古道在來義鄉內路線可分為三段,西至東分別為:古樓段、喜樂段、來義段(內社段)。(圖片來源:來義鄉公所官網)

學校沒教的歷史課

當問到希望參加來義野行的遊客帶走什麼?兩人的答案分別是「認識」和「同理」。認識什麼?又同理什麼?

 

打從去年開始帶導覽,鄭鴻耀說自己最常獲得的回饋就是「什麼?原來臺灣有這段歷史!?」所謂這段歷史,指的是原住民在臺灣的生活史。

 

來義鄉觀光資源豐富,除了人氣夯的二峰圳,全長百餘里的崑崙坳古道也是亮點之一。據記載,它是清政府在臺修築的第一條古道,比大家熟知的浸水營古道、阿朗壹古道更早。但這條古道的身世不僅於此,早在漢人來臺以前,崑崙坳古道就一直是排灣族與卑南族聯姻,以及往東部貿易的重要道路。史料顯示,來義排灣族會沿著古道跨越中央山脈,把捕獲的獵物、採集的藥材帶到臺東和其他部落交易。

 

「雖然大家都知道臺灣有不同原住民族,那個形象卻是扁平的,更不用說去想像原住民實際的生活面貌。」鄭鴻耀指出臺灣歷史教育的盲點,「所以很多人聽完導覽都很驚訝,原來在漢人來臺之前,這片土地就如此生氣蓬勃,不同族群和文化在此和平共處。

西起鳳山、東至金崙的崑崙坳古道,過去是來義排灣族貿易、聯姻的重要路徑。

把陌生變熟悉,建立理解和尊重

這樣的陌生、不認識,正是許多誤會或缺乏尊重的起因。

 

近年二峰圳成為觀光熱點,吸引大量遊客慕名而來,卻也引發不少觀光亂象,如闖進主河道、搬動圳底石塊等,令族人相當頭疼。二峰圳是部落的傳統領域,更是重要的水資源,百年來源源不絕滋養整片屏東平原,靠的是部落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視。「我們從小就被老人家一再提醒,不論山或水資源,都是很珍貴的。」陳惠娟說。

 

這樣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鄭鴻耀補充,對原住民來說,山林是世代承襲的傳統領域,有守護的責任義務,但漢人來了之後卻用法令將這些資源詮釋為公有財,因此埋下誤會和衝突的種子。「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旅遊型態,讓大家用同理的心態、平等的眼光來理解我們的文化。

 

在疫情刺激下,這幾年許多人開始重新探索這座島嶼的迷人之處。有機會不妨跟著Ari!來義野行來一趟山林之旅,用雙腳見證臺灣山林之美之外,也讓你看見這座島嶼的多元與燦爛。

部落ina(年長婦女)為參加走讀的學生介紹如何製作俗稱吉拿富(cinavu)的芋頭粉粽。

二峰圳是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此處不只可以了解先人的工程智慧,也能學習排灣族尊重山林的永續精神。


|來義鄉勞動產業合作社|

 

2023年在來義鄉公所支持下成立,以「山林運動X排灣文化」為主軸,打造全新戶外旅遊品牌「Ari!來義野行」,希望透過這樣新型態的部落旅遊體驗,在帶動鄉內相關產業發展之餘,同時活化部落閒置空間,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並且吸引部落青年回流。

 

官方網站|粉絲專頁(FacebookIG)|Podcast 來義聲活

 

主要營運項目

戶外山林運動體驗|排灣文化深度導覽|地方商家增能輔導|觀光導覽員培訓|特色市集辦理

 

永續影響力

  • SDG 8合適工作及經濟成長:打造具地方特色的旅遊品牌,培訓觀光相關人才、串聯地方農藝產品店家,創造地方產業永續的機會。
  • SDG 15保育陸域生態:以低干擾的生態友善方式維護山林資源(如二峰圳、崑崙坳古道),並以此推動綠色教育課程。
  • SDG 16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透過部落深度旅遊,促進大眾對原民文化的理解認識,減緩原漢之間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