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2021年5月底因為疫情嚴峻、台灣開始了三級警戒狀態,在大學院校從事社會責任實踐、地方創生等工作的夥伴們,一直在思考人們暫時無法相聚的情況中,要如何維持行動的能量以及關係的存續。而「線上模式」已然是受到肯定且能達到一定成效的一種新型態工作方式。如同這次「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舉辦的「島嶼迴聲」SIG 線上論壇,突破了空間限制,讓台灣各地從事地方實踐與創生的人們,在此時此刻相聚,一同參與這場知識的饗宴。

 

本論壇以「島嶼迴聲」為名的用意在於,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在台灣各地地區扎根、投注心力,也包括環繞在本島之外的島群。島的聲音變得多元了,彷如迴聲般在社區住民的生活中蕩漾。

在「島的記憶-文史、藝術與觀光的三重奏」這個場次,討論的是地方文史考察的方法論,在小島如和平島或是同樣為港灣城市的基隆,文史資料重現之後如何成為民眾樂於親近的資訊或成果?

 

擔任場次主持人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梅香首先分享了在哈瑪星等地區藉由課程,帶領學生從事文史調查與規劃展覽的經驗。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嚴佳代助理教授從人類學的觀點切入,討論了地區觀光產業的發展和在地居民如何達成共識,進而帶來永續發展的結果。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林書豪老師介紹了一群熱愛地方的夥伴們怎樣讓藝術、音樂等元素和海港城市結合,為地方注入多元風貌。

當地方創生成為台灣社會的關鍵字之一的今日,大家最想要了解的是場域的實務工作如何展開?在遭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又要以哪種姿態去應對?這個議題在「與島共謀-文化與產業創生的嘗試」這個場次中,有相當精彩的分享。

 

中山大學的謝榮峯教授透過學理化的整理與分析,說明「文化」與「產業創生」在實務操作上如何達到共榮的結果。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的陳千浩副教授梳理了台灣酒類產售的歷史脈絡,進而連結到台灣地酒文化再生運動的開展與內涵。大鋤花間咖啡生態農場第二代老闆郭柏辰娓娓道來在台南東山種植咖啡的緣由,獲得國際認證以及打入連鎖咖啡店體系的種種斐然成績,以及堅持「草生栽培」理念的挫折與成就。

 

伴隨著生活高度便利性而起永續意識,其重要不言可喻;「修復」這項工作的內涵蘊藏著生態系整復的宏觀想望,所以在「永續的島-『修復』行動與實踐」這個場次,大家會看見實務工作者在島群之上用勞動與同樣深邃的心意,以不同的方式陪伴著地方。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邱花妹副教授鉅細靡遺的說明了「修理咖啡」這樣國際性的永續工作在台灣落地生根,並經由許多單位的努力與合作,生長出了具有在地特色行動組織。離島出走工作室創辦人楊馥慈分享青年返鄉的心路歷程,還有她為了保存傳統石滬(技藝)做出的努力。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談到了已然蔚為風潮的手作步道行動的來龍去脈,包括了國外、台灣的實例以及工法的定義與原則。

教育部自2018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以來,至今已經近四年的時間;台灣各大專院校透過田野調查、歷史考掘與現地查訪,嘗試了解地方的匱缺並且釐清問題的成因,思考和在地居民互動的契機。於是,大學老師透過課程以及各項專案活動,帶著學生來到社區、將專業的學養知識轉譯為地方可用、可接受的內容,期待能夠加深彼此的連結之外,學子們更將因此收穫寶貴實務經驗。

 

我們期待透過這次主題論壇的舉辦,邀來了相關領域的學者、工作者對話,讓對社會責任實踐、地方創生有興趣的民眾擁有難得的思辨機會,站在「島」立場上思考藝文交織、節慶例常、產業創生及生態永續等議題,希望能把地方實踐與公民參與的理念發散到這塊土地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