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維(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資深經理)
台灣這座島嶼上有著諸多的廟宇以及各式各樣的神祇,每位神祇都有著許多神奇的故事與傳說。中山大學中文系羅景文副教授長期研究台灣各種廟宇系統,以及背後代表的民俗傳說及歷史故事,並將其轉化為「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帶著大學生共同踏查高屏地區各式廟宇,了解並記錄這些廟宇興建的由來與故事。課程研究的方向上,羅景文老師特別所謂的「陰廟系統」作為主軸,一方面由於陰廟常因一些繪聲繪影的傳說而遭到誤解;此外,陰廟當中供俸的神祇往往與當地特殊的歷史事件有著緊密關係,甚至記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鄉野奇談。透過這樣研究考察過程,不僅揭開這些陰廟傳說神秘面紗,也拉近了學生們與這塊土地最草根的文化連結。
這學期「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的期末發表,羅老師特別從學校教室改至中山大學鄰近的西子灣靈興殿十八王公廟舉辦。這座位於著名古蹟英國打狗領事館上方的十八王公廟,也與中山大學有著深厚的淵源。根據廟方記載,廟中供俸的十八王公相傳為清朝康熙年間,有來自中國的漁船在打狗外海沉沒,有十八名船員脫險上岸後就在西子灣當地屯墾居住,卻遭清廷官方誤認為盜賊而集體格殺。附近居民感念這十八人平日敦親睦鄰卻慘遭冤死,稅將其集體收斂安葬並於建祠祭祀。隨後多次發生各種「十八人公」顯靈救助漁民及村民等事蹟。
日治時期為擴建高雄港以及鑿通西子灣隧道,過程中各種工安意外不斷,而在祈求「十八人公」後便一切順利,因此日本官方便將其祠堂改建為廟宇,並遷移至西子灣臨海山麓下(現中山大學操場附近)。民國69年中山大學建校,為共同促進教育發展,在官方與廟方的協議以及許多地方人士的支持下,再度遷移至原址,同時也經由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奏請玉皇大帝「十八人公」冊封為「十八王公」。其後廟方主神改祀玄天上帝,故不再被視為陰廟系統。迄今十八王公廟門上仍留有中山大學第二任校長趙金祁所立的「靈興殿」牌匾。這次課程選在十八王公廟舉辦,也獲得廟方工作人員大力協助,還特別在當日熬煮涼茶提供大家飲用。
課程報告的內容主要由學生針對參訪的地方廟宇進行報告,羅老師提供了先前所調查的高屏地區各個地方廟宇的位置,由學生自行聯繫廟方人員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並運用創意將所得資料進行不同方式的展現,有的學生將廟宇由來製作成故事繪本,表現的廟宇由來以及神明軼事;也有學生將田野過程發展成桌遊,讓大家可以透過遊戲的過程一同拜訪這些廟宇。
參訪廟宇包含閩南與客家族群的祠堂或宮廟,還有日本遺留下來的神社,當中還發現一座融合漢人與日本人文化,並結合歷史背景所生的一座廟宇-鳳山保安堂。保安堂原位於紅毛港,相傳為漁民出海時打撈到一具頭顱,安葬於草寮之中並供俸為「海府大元帥」。隨後經多次的靈異感應及民俗信仰的「搏筊」詢問,指向「海府大元帥」應為二戰期間沈沒的《蓬38號哨戒艇》艦長高田又男大尉。在保安堂遷建至現址後,整體廟宇的建築採日式風格,當中「海府大元帥」也以日本軍官的形象來塑造神尊,此外廟中更供俸了一艘軍艦及日本軍旗以悼念《蓬38號哨戒艇》全艦145名官兵。形成了臺灣廟宇供俸日本軍官及軍艦的特殊景象,也象徵了另一種跨越族群、政治、歷史的文化表徵。
鳳山保安堂相關報導
羅景文老師特別在個人的facebook中為這次課程發表撰寫了一段文字,分享透過這堂課程想要傳達的概念;不僅為了知識的傳承,也期望透過帶領學生進入田野的過程,將這片土地微小卻真實的生命故事,一代代傳遞下去。
「常常有人在問什麼是陰廟?有沒有什麼判斷的依據?
過去是陰神陰廟,那未來還是陰神陰廟嗎?
那媽祖婆、關帝爺是不是也可以算陰神?
陰廟有沒有生命史?陰廟也會轉型嗎?
好像要用一把尺、一套標準就要把陰廟看透看盡!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一群初入田野的年輕人用心存敬慎的態度,試著追尋這些問題的解答
來記錄這群可能曾被人們所懼怕、不想親近的存在
祂們看似是城市裡的陰聲暗影,卻是在地歷史的重要環節
也是這片土地可敬的先民
更可以是護佑當地的重要神祇
或許我們的口吻青澀、視角稚嫩
卻是誠意十足地訴說祂們的生命故事
以及我們面對祂們的那份誠敬
我們除了解答疑惑、記錄故事之外
也想用我們對祂們的認識和理解,以嶄新的方式來續寫祂們的故事
聽說桌遊、有聲書、攝影集、漫畫、文史考察都在趕來的路上
準備和大家相遇」
轉載自羅景文老師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