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築粹劇場,社發中心編修;照片/凌子皓】

 

由中山大學學生自組創立的「築粹劇場」,3/5到3/7在西子灣隧道防空洞進行第一部作品《昭和二十》的演出,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進入75年前日治時期,壟罩在二戰陰影下的高雄。演出同步結合《重返哈瑪星的風華年代》照片展以及劇藝系凌子皓同學的《柴山什錦》個人攝影展,透過古今影像的對照,讓參觀民眾看到哈瑪星在不同年代的前世今生。

《昭和二十》劇情描述在日治昭和20年(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高雄遭受嚴重轟炸,一群在防空洞中躲避空襲的老百姓,承受著戰爭下親人生死未卜的恐懼,以及糧食短缺資源匱乏的壓力,見證彼此生命中最脆弱無助的一面。作品取材於許多在地故事,團隊藉由多方的田野調查,拜訪哈瑪星社區耆老,再透過戲劇的手法將這些生命經歷進行串連,呈現西子灣隧道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曾經發生的歷史記憶,也期望藉此讓觀眾對於這塊土地的有更深刻的認識。

本劇導演也是整個活動的製作統籌-劇藝系大學部三年級許為庭同學談到︰「中山大學所在的西子灣及哈瑪星地區有著長遠深厚的歷史記憶,但我們雖然每天身處其中,卻未必真正認識這裡;我們希望這些在地故事可以被看見,尤其是我們這些日常求學生活於此的中山學生。」製作過程中,團隊成員主動拜訪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哈瑪星代天宮等在地單位,進行史料考證與授權合作。團隊希望這部作品能讓學生了解哈瑪星的歷史脈絡,並對這裡產生歸屬感,不再只是過客。因此,本次結合戲劇與影像展的複合式特展,不僅補充了劇情背後的歷史真相,亦將文史資料的客觀敘述,用戲劇手法轉化為眼前的主觀衝擊。

這次活動也獲得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以及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計畫的支持。社發中心表示,很高興能夠看到學生主動走入社區,用自己的眼光來認識在地;並結合課堂所學,將地方故事轉化成不同方式呈現。並鼓勵不同領域學科的學生,能透過自己所長與在地互相連結,不僅是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對個人來說,也是發揮專長及累積實務經驗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