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作者 / 葉維俐(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徐葆權(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研究助理)

緣起:大學該如何「社會實踐」? 

「渡・左營」團隊(以下稱本團隊)過去三年的成員組成以文學院比例較高,著重於「人文創新」的議題與行動,也讓舊左營的在地夥伴們留下深刻印象。今年(2021)我甫加入「渡・左營」團隊即受命撰寫三年來的成果報告書,藉由團隊夥伴們的協助,讓我從過往的資料中拼湊出過去三年的實踐面貌。由於時空背景不同,當時的縝密規劃其背後固然有諸多因素交織而成,為了想更進一步了解本團隊在舊左營區域的角色,以掌握接續進入場域的定位和行動,因此除了團隊內部的意見收集與資料盤點,我也逐一徵詢社區夥伴的看法。

 

在與本團隊熟識的在地夥伴們互動的過程中,得到的直接反饋是:「以前你們團隊舉辦的活動還有後續發展嗎?」、「這些活動跟我們在地居民的關係是什麼?」、「大學進入場域,究竟是來獲取資源?還是想為我們(居民)做點什麼?」、「搔不到癢處」等。這些回饋讓我開始審視「大學」與「社區」間的關係,尤其在大家都還很陌生的「地方創生」議題之下,大學究竟應該如何做才是「社會實踐」?

 

針對此問題,我在今年9月舉行的新實踐國際研討會中發表〈大學與社區關係的新詮釋──以左營區的場域特性與行動策略為例〉一文,盤點舊左營區域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大學端的行動策略。然而,最大的問題「高齡且沒落的社區」就在眼前,本團隊也尚未觸碰過嚴肅的「高齡社會議題」(過往接觸的都是健康老人),因此我隨即提出了第四年計畫主題能朝向「在地安老」發展,也許部分成員覺得此主題與過往關注議題差異較大,我並沒有獲得全數的支持。幸好本團隊召集人李思嫺老師願意和我一起試試看,爾後才加入團隊的江德曼老師,也成為我的有力後盾。

 

此後,便開啟了「渡・左營」團隊的新「社會實踐」探索旅程。我也抱著緊張不安的心情,和夥伴們嘗試著各種可能性。

 

左圖:李思嫺老師以手語及創意編舞等身體動作的連結,帶領長輩重唱懷念歌曲,活化記憶並分享故事;右圖:小餛飩姊姊的音樂律動體適能課程。

在高齡議題前,我們都是門外漢

今年3月,在一次拜訪行程中,正信堂國藥號賴慧容女士翻開她30多年前參與長照工作的舊資料,當時的她於臺北擔任護理師一職,收集了許多醫療照護資訊。30年後,看著這些保存完好的舊資料,彷彿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牽引著我們。

 

長期處在醫療相關產業,賴女士認為三十年過去,臺灣整體的長照發展並沒有長足的進步。因緣際會之下,高雄市衛生局的專員鼓勵她申請C級巷弄長照站(以下稱C據點),在積極申請並獲准設立後,她曾多次向我表達很希望能與中山大學合作。不過,在高齡議題前,本團隊成員都是門外漢,究竟該從何處著手呢?

 

尤其踏入「血淋淋」的真實社會議題之中實作,需要有點「傻勁」,更要審慎評估社區與大學的能量。我多次和思嫺老師討論,也不斷與賴女士溝通,誠實地向她表達我們缺乏參與高齡議題的經驗,並向她請教有關於「與長輩們相處」的訓練與課程進行方式。賴女士總是微笑以對,認為我們顧慮太多了!

 

C據點的試煉

「究竟大學能夠怎麼協助C據點呢?」這難題不斷地縈繞著我。過程中,賴女士曾提及希望中山大學老師赴C據點上課,提供「講師」資源;思嫺老師也積極洽詢校內表達性藝術治療與高齡照護學程,我們曾想過在C據點開設「音樂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等相關課程,卻因時間或人力無法配合而作罷。一時半刻,一群門外漢的我們真是愛莫能助,「C據點的試煉」就此展開。

 

「我們何不協助媒合講師呢?」某次我和思嫺老師討論時突然興起這個念頭。如果我們教不來,那就轉而協助尋找合適的資源,思嫺老師更提到:「讓有能的長者發揮自身所長去幫助 (陪伴)有需要的長者。」在盤點身邊資源時,我們主要思考方向有幾點:1. 推動長輩社會參與使其能發揮所長、2.促進舊城區與果貿區的居民交流互動、3.專業課程項目(如體適能音樂律動)、4.創新課程設計(如外籍師生帶來的國際文化交流)。除了作為「中介者」的角色,媒合大學資源與社區需求之外,總覺得應該能再多做些事。不久,我們恰好聊到中山校內的「微學分」課程,可以把學生帶入社區進行服務學習,先前的糾結處頓時解開了。

 

儘管目前團隊老師們都沒有教授「微學分」課程,但本團隊不乏正在求學的年輕夥伴(兼任助理們),於是我籌組了「金孫團」。長輩們看到年輕有活力的金孫們肯定會倍感歡喜,交流氣氛也會比較熱絡,另外,也想藉由課程中長輩與金孫們的跨世代互動,激發出「青銀共創、共學」的創新火花。因此,開啟了每堂課皆有「金孫團」到C據點陪伴的特色。

 

活力十足的「金孫團」與長輩們一起共創演出短劇;右圖:「金孫團」籌組者葉維俐博後陪伴長者學習。

C據點的奇幻旅程

賴女士經營的「路東里C級巷弄長照站(以下稱路東里C據點)」在今年4月核准通過後,才剛開始整修空間就碰上疫情升級,直到9月才恢復運作。不過疫情造成的這段空白時間,對於第一次經營C級長照據點的營運單位來說,反而是在緊迫又不熟悉的籌備工作中難得的喘息時光,有機會停下來思考課程安排和運作方式。9月開始,本團隊於每個禮拜五下午前往路東里C據點和長輩互動,共為期四個月。由於課程安排在週五,賴女士替我們的課程取了「『五』曲大帝國」這個好記又好聽的名稱。

當初我們協助媒合講師時,規劃了文化休閒、眷村與舊聚落交流、青年與長者交流、以及健康律動等課程主題,請講師針對C級長照據點的學員程度及身心狀況調整課程內容。主要進行方式包括律動、桌遊、繪本說故事、歌仔戲與京劇的身段,以及樂器體驗、非洲文化體驗、青銀詞曲共創等。另外也以小團康遊戲穿插於每堂課之間,讓長輩學員在聽課之際也能不定時起身動一動。

 

由於本團隊過去多以藝術方式與社區協作(例如歌唱大賽、社區劇場等),這次在路東里C據點的課程,也希望能將文化及藝術的內容帶進學員的學習及休閒生活中。我們邀請到施恒如老師,她曾於臺灣豫劇團任職的文武場老師,施老師到C據點主要進行歌仔戲及京劇的身段、音樂教學,期待透過長輩們較熟悉的兩種戲劇形式,不僅能分享彼此過往看戲的美好經驗,也能實際體驗戲劇藝術的精髓。此外也商請團隊內來自布吉納法索的江德曼(Thiombiano Dramane Germain)教授分享非洲文化,教學員們吟唱非洲的流行歌曲,認識並體驗不同地域及部落的非洲鼓打法與舞蹈步法。

 

而針對左營眷村區域以及舊聚落地區長久以來略有隔閡的狀況,本團隊也安排具眷村背景的講師來路東里C據點交流,期待能進一步打破眷村區域與舊聚落之間的藩籬。其中一位講師是與本團隊有長久合作基礎,活躍於果貿社區的呂愛珠老師,她帶來律動和桌遊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帶領講師進行場勘時,我們才發現原來呂老師的兒子跟C據點執行單位正信堂國藥號的徐醫師是同學,兩家過去也曾有些交流。

 

另一位則是《左營是個記憶的所在》社區劇場的演員,同時也是活動辦理經驗豐富的李菁如老師,她負責帶領繪本說故事的課程。菁如老師在場勘時也說,因為她在楠梓參與說故事媽媽的志工活動,C據點門口這條路她每天至少騎車經過兩三遍,但這還是第一次在這邊停下來,更是第一次為長者安排繪本故事的課程。

 

圖:80多歲的呂老師與90多歲的丁奶奶互動。

圖:李菁如老師帶領長輩們欣賞與閱讀繪本。

另外,我們也邀請了曾合作拍攝《舊埕烏白抐》健康操示範影片的「小餛飩姊姊」,她曾修過中山大學高齡照護學程的課程,本身對音樂律動也相當熟悉。小餛飩姊姊擅長將日常動作與音樂律動結合,例如她以洗澡為主題,將洗澡過程設計成律動的動作,帶領長輩們針對不同關節部位進行伸展。另外,也設計「大掃除」的律動,建議長輩們打掃家裡之餘也可以參考律動的動作來「運動」。

講師授課時,本團隊在協助課程進行外也需要隨時觀察課堂上的狀況,適時與講師溝通微調課程內容或進行方式。例如課程時間是在下午時段,有時學員可能會有精神不濟的狀況,如果授課內容又比較靜態,長輩就很容易打瞌睡。若講師沒有留意到此一狀況,團隊成員便需要提醒講師該讓學員們起來動一動,或是立即在休息時間與講師研擬對策,調整授課方式。

 

在C據點實踐,串聯社區資源

一轉眼,四個月的課程就告一段落了,我們也在每次的課程後進行檢討,並回饋給講師,共同滾動式修正課程內容。例如上課時間太長會讓長輩們太累、課程內容不能太枯燥乏味須適時引進動態活動、唱歌及舞蹈最能吸引長輩們的注意力等。學員的反饋更是課程調整最大的動力,除了藉由「金孫團」平常與長輩們的互動聊天中獲得回饋,也在賴女士的同意下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到長輩們喜歡熱鬧活潑的課程設計,像是施老師的戲曲課程、江老師的世界文化等,其中也有長輩特別表達想要上「舞蹈」課程。

 

透過本團隊於C據點的社會實踐嘗試,讓我們知道大學和社區的合作,除了從大學裡尋找相關資源進入社區,也可以「透過媒合社區裡面有能力的人」進行資源串聯。

 

總體而言,路東里C據點的長輩們很肯定本團隊的課程安排,賴女士也感謝我們為C據點帶來創新精彩的課程。這四個月裡,我們戰戰兢兢地迎向C據點的試煉,在向外連結與實作行動中逐漸排除了一開始的「門外漢」焦慮感,深刻體會到只要切合社區需求、謹慎以對且不放棄嘗試,就是持續走在「社會實踐」的道路上。

圖:「渡‧左營」團隊的金孫們在C據點前合影

本文轉載自《新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