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圖 / 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國發會今(114)年啟動「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計畫(地方創生3.0)」,以永續、公益、共好為核心精神,預計4年內挹注60億元經費,並偕同10個部會共同支持,擴大地方創生影響力。為使民間團隊更清楚創生3.0政策重點,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以下稱南輔中心)特別舉辦「攜手邁入永續共好」地方創生研習營,邀請交通部、經濟部、教育部、農業部等11個部會代表齊聚嘉義市,說明部會的相關計畫與提案重點;同時邀請4組來自嘉義、臺南和高雄的創生夥伴,一同分享創生計畫提案的經驗與心得。本篇為部會補助計畫之重點整理。

部會分享

部會簡報下載

 

南輔中心|青年培力、跨域合作、強化商業模式,是未來政策重點

分享人:南輔中心郭映庭專案經理

 

南輔中心郭經理首先說明,創生3.0的補助重點基本將延續以往推動方針,以培力地方青年、鼓勵跨域合作為兩大重點。因此目前既有的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金計畫都將持續推動,國發會也將串聯更多民間企業投資,建構地方創生廊帶,促進跨鄉鎮、跨域、甚至跨國的合作。

 

不過相較過去主要鼓勵地方投入創生,她表示接下來創生3.0更希望強化團隊商業模式。因此像在114年青培站的補助規範中,國發會就期待團隊對在地產業做出實際產值。而這次新增「跨域組」,也呼應了跨域合作的概念,只要執行過青培站兩年以上的資深團隊皆可申請,但計畫範圍必須跨鄉鎮縣市、跨領域。申請結果目前已公告,南區6縣市共通過20個青培站,其中跨域型包括:嘉義市台灣田野學校、臺南新化山海屯社會企業,以及屏東恆春火箭人實驗室等3個。

 

在提案流程上,創生3.0仍將維持既有兩大途徑:一、由地方公所主導的現行提案。例如嘉義縣大林鎮以「宜居慢城」為主題,整合鎮公所和在地社群力量,以生態、社區產業、在地文化為特色,打造大林鎮的永續發展。二、多個民間事業體組成的多元徵案。以臺南淺山地區為例,其以168線為軸整合區域內的竹產業、惡地文化和既有生活圈,強化永續旅遊,促進地方多元事業發展。

 

郭經理最後還提到,今年南輔中心將以創生1.0盤點的134個地方創生優先鄉鎮,協助這些地方夥伴加速資源盤點、找出發展困境,並擬定創生策略。有意提案的團隊,可先閱讀南輔中心彙整的「地方創生情報手冊3.0」(點此下載),有助於更快了解計畫精神、申請途徑及提案要點等內容。

由國發會南輔中心彙整的《地方創生計畫情報手冊》,可幫助地方夥伴了解地方創生政策與計畫推動內容。

交通部觀光署|挖掘地方特色,提升觀光附加價值

分享人:觀光署旅遊推廣組陳軒弘專委

 

過去「地方創生觀光旅遊環境營造」補助範疇只限於地方政府、鄉鎮市公所,陳專委表示今年觀光署為了配合國發會「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計畫」,首度將民間團體(社團法人)納入提案對象,希望鼓勵民間一起參與觀光創生。在補助方向上,除了傳統民俗節慶或彰顯地方特色的觀光活動,觀光署也希望地方業者優先規劃留宿方案,並透過旅行業來做整合,使地方資源發揮最大觀光效益。

 

陳專委以南投仁愛鄉的「星空山城戰略計畫」為例,該創生計畫結合在地農產、文化故事和山林生態,串連出一條星空產業鏈,打造獨特的星空旅遊品牌。陳專委希望大家可以體認到,觀光旅遊是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讓民眾有機會深入認識地方。他建議地方單位將觀光當成一個平台,而在這之前應先盤點地方資源和產業,再串聯地方食宿遊購行等相關產業,才能為地方增加商機,進而達到地方創生的目標。

南投仁愛鄉在觀光署地方創生計畫支持下,打造出獨特的星空產業鏈。(來源:觀光署分享簡報)

交通部公路局|從運輸支持地方創生,提升區域生活品質

分享人:嘉義市監理所陳嘉信股長

 

公路局自102年提出「公路公共運輸提升計畫」,延續至今年「公路公共運輸永續及交通平權計畫」(114-117),不變的核心都是利用建置DRTS(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服務,即所謂的「幸福巴士」),解決偏鄉公共運輸不足、業者無意經營等現況。陳股長表示,這樣的措施與地方創生解決地方「就醫」、「就學」、「就業」問題不謀而合。目前以雲嘉南地區來說,路線最多是臺南市,共有42條,也稱為「小黃公車」;嘉義縣共30條,其中阿里山鄉的「幸福阿里山1路」是全台第一條DRTS路線;嘉義市共8條,全路線皆提供無障礙運輸服務;雲林縣共4條,包含既有業者營運、地方團體投入和遊覽車業者轉型。

 

和傳統巴士營運不同,幸福巴士的優點是能因地制宜,包括在車型上就有大巴、小巴、小客車等,營運模式則有固定制、預約制,或固定加預約制。幸福巴士申請對象涵蓋公司、社團法人或個人,就連補助項目也相當多元,除了大家優先會想到的車輛購置,也包含:駕駛薪資、油料支出、車輛保養或票證系統設備等。

 

不過如果是個人有意申請,他建議先跟鄉鎮縣市公所提案,一同討論,因為幸福巴士包含的路線或服務型態,最終還是要回歸地方,才能有整體性的整合規劃。

公路局透過幸福巴士的建置,解決偏鄉公共運輸問題。(來源:公路局分享簡報)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輔導企業多元經營,發展地方新經濟

分享人:工業研究院呂紫維專員

 

呂專員開宗明義便表示,經濟部在地方創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中小企業「拚經濟」。為此,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在年初公布「配合地方創生推動城鄉特色產業發展計畫」,希望協助地方企業轉型、帶動在地經濟發展。凡是符合中小企業資格的公司,統統可以申請;補助項目也相當廣泛,包括生產技術提升、特色產品開發、在地場域活化等。不過呂專員提醒大家,該計畫的提案單位需有明確的創生場域,以及場域的長期使用權;此外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經濟部要求提案單位必須跟在地企業合作,共同提出地方共好的藍圖。

 

分享中她提到,經常遇到很多青年分享返鄉創業的點子,可惜卻沒有先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她建議大家在回鄉創業前,應先了解地方有什麼特色?市場的需求是什麼?以及要用什麼模式把商品賣出去?一開始思考清楚,未來的路才能走得順遂。這裡她也分享花蓮新城鄉的練習曲文創、花蓮萬榮鄉的阿改玩,或是雲林東勢鄉的活力東勢等案例,都是透過經濟部補助帶動人進物出,值得大家參考。

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推動地方創生的目標與重點。(來源:經濟部分享簡報)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培養年輕人從0到1,參與地方事務的能力

分享人:青年發展署黃雅玉科長

 

為了協助青年走入地方,參與地方事務的能力,教育部青年署今年提出「114青聚點地方創生人才培育計畫」,以過往推動經驗為基礎,招募在地深耕5年以上的民間團隊組成「青聚點」,希望協助團隊將累積的地方經驗傳承給年輕人。

 

黃科長在分享時強調,青聚點計畫和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雖然看似都做青年培力,但青培站著重在青年返鄉創業,因此有「產值」的要求;青聚點則提供年輕人在地蹲點的機會,以逐步養成銜接地方創生計畫的能力,因此會希望民間團隊扮演串聯的角色,讓青年看見在地好好生活的可能性。她以臺南七股的股份魚鄉為例,團隊原本的主力是水產養殖升級、食魚教育,但在青聚點計畫中,他們將擅長的食魚教育變成教案資源,培力魚鄉教育工作者,讓地方重要議題融入教師們的教學設計。

 

黃科長也提到,配合國發會「打造地方創生共好永續計畫」,今年青年署擴大徵選40組青聚點,更首度推出Dream Idea實踐培力機制;除此之外還提供上百堂在地課程和交流小聚,以及免費共享空間,希望讓更多青年走入地方,成為地方創生未來生力軍。

青年發展署透過4大系統,培力青年參與地方事務。(來源:青年署分享簡報)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建構地方文化環境,創造在地生活共同記憶

分享人: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陳永軒組長、社區營造科林郁欣科長

 

陳組長提到自114年起,文化部的創生補助計畫將分成兩類:一是「文化資產場域創生計畫」,二是「文化事業發展計畫」。由於補助內容不同,適合的提案對象也有差異,「文化資產場域」必須是直轄市或縣市政府,而「文化事業」從地方政府到民間團隊皆可申請。此外他也提醒大家,今年文資局重新將「文化事業」定義為八大類,包括視覺藝術類、表演藝術類、出版事業及實體書店類等,申請單位需要一開始就定位自己的提案屬於哪一類,文化部才可根據產業類別審核並協助。

 

同步線上參與的還有社區營造科林科長,她表示今年文資局的補助對象已經放寬許多,除了宗教或政治團體,一般民間單位都能來申請。而儘管文資場域的補助主要是縣市政府,但地方公所一樣可以提案。只是要留意依照規定,部會會將經費發放給縣市政府,再由縣市政府轉發分配。

 

創生計畫補助外,陳組長也跟大家分享文化部今年推動的「百大文化基地」,此徵選的目的是透過各地的文化基地,展現台灣在地方創生、社區營造、表演藝術等多元內涵。他鼓勵學員不妨嘗試申請兩年後的第二屆百大文化基地,有助地方提升文化能見度。

文化部自今年起將「文化事業」重新歸類為八大類型。(來源:文資司分享簡報)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創造就業機會,扶植地方產業發展

分享人:雲嘉南分署蔡傑萍業務督導

 

為配合「打造地方永續共好計畫」,勞動部目前持續推動「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整體又依性質分成「多元就業開發計畫」和「培力就業計畫」。蔡督導解釋,雖然兩支都是提供就業機會,但目標不太一樣,前者主要在培養進用人員的再就業能力,後者則期望深化進用人力的職能,因此後者除了用人費用、其他費用,還有陪伴費用、職訓費用的補助。這也表示提案單位除了提供工作機會,也肩負著培育進用人員的義務。

 

目前「多元培力就業計畫」執行期程分成一年和三年,蔡督導提到自己常遇到團隊表示,不知該申請一年期還是三年期?這時她就會反問團隊「你覺得你的問題要花多久解決?」「你的短中長期目標規劃出來了嗎?」她建議提案單位應該釐清產業的問題核心;即便是一年期計畫,也同樣要盤點短中長期目標,才能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接下來各分署除了提案說明會,還會辦理多場計畫撰寫營。蔡督導希望團隊在備好人力、物力、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耐心,期盼與地方共同促進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特色與重點。(來源:勞動力發展署分享簡報)

農業部農糧署|優化農產業環境,落實農業永續發展

分享人:農糧署劉宣君科員

 

有鑒於臺灣從農人口流失、農村老化嚴重,農糧署在推動地方創生上,以優化農產業的環境,促進產業轉型為目標;同時連結在地特色、行銷地方農產,期盼吸引青年從農或留農,實現農村永續發展。劉科員為大家歸納,目前農糧署在地方創生的補助主要分兩大主軸:優化農產業環境、連結在地特色,以及三大面向:設施設備、銷售據點、行銷活動。

 

根據上述推動重點,目前農糧署共有4支地方創生相關的計畫,內容涵蓋:農產品銷售據點、國產米糧(米糧加工製品)創新行銷、農產品創新行銷計畫,以及農糧產業產、製、儲、銷所需設備(施),範圍相當廣泛;且直轄市、縣市政府到一般農民(業)團體皆可申請。不過劉科員提醒大家留意,申請時相關銷售據點的土地跟建物都必須合法,承租同意至少要三年;申請固定式設備補助,則必要有農業使用容許,跟建物使用證明。

農糧署地方創生相關補助重點。(來源:農糧署分享簡報)

最後她也分享幾個農糧署地方創生案例:台中外埔區公所利用創生資源,打造生產所需的智能和溫網室設備,鼓勵青年投入蔬果生產;苗栗苑裡鎮農會將閒置場域活化,作為食農教育基地和青年創生據點;南投埔里鎮公所則是結合地方花卉產業和觀光資源,辦理行銷展售活動,都是值得大家參考的例子。

農業部水保署|提升農產業競爭力,創造農村三生價值

分享人:社團法人臺灣農業智動化與樂活發展協會吳佩儒專案經理

 

吳經理表示,目前水保署在地方創生共有3支相關計畫。第一支「社區農村再生計畫」的補助對象為地方政府,希望透過跟縣府合作,針對農村社區的產業和生態進行整體性規劃。需要留意的是,由於明訂是農村社區,施作工程必須在非都市計畫區內,工程前也需要進行生態檢核,並取得地主和所有權人同意,確保工程合法性。另外在這支計畫中,水保署也希望提案內容跟政府施政方向結合,使資源互相加乘,發揮最大效益。

 

第二支「青年回留農村計畫」,吳經理表示原本就是水保署的例行性計畫,但今年署內特別分出「地方創生組」,讓提案單位透過聘任或共同合作的模式,將青年人力導入地方,一方面可支持青年在地方找到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也為農村帶入更多新的想法。

 

除了上述兩支計畫之外,水保署也很鼓勵農村事業朝企業化發展,因此提出「農村社區企業經營輔導計畫」,希望吸引更多農村內的公司、合作社或企業化單位投入資源,共同活絡農村經濟。這部分依照提案單位的營運狀況,分為初階育成型地區經濟型,前者主要輔導業者建立品牌識別、成本分析等營運模式,後者則需要更具規模的發展策略,如市場研發、財務管理升級轉型等。

透過青年回留農村創新計畫(地方創生組),澎湖縣湖東社區與在地青年、長者合作,開發銀合歡再利用產品。(來源:水保署分享簡報)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推動社區互助服務機制,實現在地安老願景

分享人:長期照顧司徐于婷科長

 

說明衛福部地方創生補助計畫前,徐科長先讓大家了解當前長照2.0的政策方向。她解釋,過去衛福部在地方創生多著重在長照機構的布建,因為服務要長出來,民眾想用的時候才有得用。但經過這幾年大力推動,明顯看到各地長照機構大幅成長。因此衛福部接下來除了資源的布建,也會轉向更關注長照的品質,例如推廣一對多的服務模式,既可以使長照人力更有效率地運用,也增加長者的社交互動機會,有助維持其身心健康。

 

延續上述政策脈絡,衛福部在今年配合地方創生3.0推出「長照社區共生互助計畫」。有別於現行長照2.0計畫,此計畫乃針對長照資源較不足的93個行政區,提供長照家庭支持性服務,重點有二:

  1. 建制社區互助機制,因應偏遠地區照顧或行政人力不足,或因經濟因素不使用長照家庭照顧者。
  2. 透過輔導團機制落實執行,輔導團的功能包含媒合社區式長照機構和長照家庭、提供長照機構行政協助與指導等。

在計畫的補助內容上,目前有家庭照顧者的勞務點數兌換,以及補助長照機構辦理人員自訓自用課程。需留意的是,這支計畫的補助對象僅限地方政府,核定後的經費將撥付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補助特約日間照顧中心或小規模多機能服務單位。

客家委員會|促進客家創新加值,開創客庄文化新可能

分享人:城鄉智理規劃有限公司鄭宇廷總經理

 

鄭總經理表示客委會在配合國家地方創生政策的情況下,目前補助的大原則是,除了客委會認列的70個重點發展區(註),一些不以客語為主、但過去是客家移民的社區聚落,都在客委會補助範圍之內,可以透過媒合來提案。

 

在補助計畫上,目前客委會有兩支地方創生相關補助計畫,分別是「客庄創生環境營造計畫 」和「推動客庄產業創新加值 」。鄭總經理說明前支計畫和客委會以往常做的補助案類似,屬於公共工程類,因此補助對象為地方政府。過去客委會曾補助過的「樟之細路」,或是關西老街再造計畫,都是屬於這類的例子。至於後者,補助對象就包含一般民間團體,補助內容又依計畫類別,可分成產業培力類,如地方產業品牌發展、客庄產業的調查研究、客庄產業人才育成;或是行銷推廣類,如大家常聽到的客庄小旅行。

 

註:指客委會依〈中華民國客家基本法〉列出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共70個,包括:客家人口達三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以客語為通行語言之一;客家人口達二分之一以上之鄉(鎮、市、區),應以客語為主要通行語。

原住民族委員會|發揮部落產業及智慧優勢,提升原鄉產業競爭力

分享人:原住民委員會方盈臻科長

 

為了配合國發會「打造永續共好地方創生計畫」,原民會今年提出「扶植原鄉綠色產業發展計畫」。方科長解釋,往年原民會補助對象只限於直轄市、縣市政府或原住民族機構法人團體,但他們發現許多民間單位的執行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部落青年願意返鄉,因此今年開始將企業也納入補助範圍,希望偕同民間力量,一起提升部落競爭力。

 

談到補助方向,方科長表示這支計畫其實延續了部會前幾年的主軸,以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智慧為基礎,完善部落的基礎設施。在硬體都到位之後,再進一步去培育部落的人才,使他們之後願意返鄉一起帶動部落的產業發展,最終達到部落綠色產業的永續。

 

簡報時方科長也和學員分享兩個南區案例:屏東來義鄉公所的「Ari!去山上 」,以來義鄉的山林文化產業為主軸,串連在地的食宿、遊購產業,既提升地方能見度,也使遊客更了解原民的山林文化智慧。另一個案例為屏東牡丹鄉的「永續·智遊·心牡丹」計畫,以在地一級產業(月桃、野薑花)串連在地農產業和旅遊業之外,更呼應國家淨零減碳、數位轉型政策。

原委會地方創生計畫補助的執行現況。(來源:原委會分享簡報)

本次感謝各部會代表一同參與「攜手邁入永續共好」研習營,做地方創生的堅強後盾。未來南輔中心將持續陪伴地方夥伴,落實結合在地DNA的創生計畫,並透過各種培力活動帶來更多交流火花,和地方共創永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