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蔡明源(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兼任助理教授)、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

「返鄉」如果指的是在外地工作的人們回到家鄉定居,那麼這個詞的背後就多了點現實感。生活的壓力是首先要面對的,但在此之前,總有一個浪漫的理由讓念頭浮現。張敬業曾經跟著藝術舞蹈團到歐洲國家演出,參與的過程中看到了在地居民們為了藝術節活動全體動員的景象。尤其是年紀相近的年輕人回到故鄉後的那種全心投入地方盛典的姿態與心意,於是、「返鄉」這個想法開始如絲縷般環繞在他的心頭。

國立中山大學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與「鹽夏不夜埕」、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邀請來了張敬業,以「地方的創造與再生~鹿港囝仔的策略與行動」為題分享在家鄉興業的甘苦。回到家鄉的難處在於,到底要做什麼?張敬業說要思考的是,「如果回家沒有想要的工作,那就自己打造吧!」大學讀的是藝術管理科系的他,舉辦活動是再熟悉不過的事情,而開發甚早的鹿港擁有豐富的文化元素,或許從「文化創意」類型的工作著手會是一個不錯的起點。

鹿港囝仔創辦人張敬業(左)、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宋世祥助理教授(右)

張敬業將他們回到鹿港從事文化創意工作至今,分成三個階段,依序是「游牧時期」、「藝術村駐村」、「橫街工作室」。回憶起當年重返小鎮,在等待文化部的計畫補助結果公布前,「鹿港囝仔」們決定先行展開環境清潔為目標的「保鹿運動」。拓展、發揚鹿港文化的能見度當然是返鄉初衷,但社區需要被關注的事務卻不僅於此;藉由地方走訪、「擾動」的過程,在地居民注意到了有一群人正在做著「異於日常」的行為,並且紛紛加入清掃的隊伍中。

2012年鹿港舉辦台灣燈會後,「小鎮」的名號再度響亮;張敬業說人潮讓經濟活絡,相對的就要付出更高的環境成本。「保鹿運動」就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逐漸衍生出不同的行動方針,例如「鹿港減塑生活圈」、「友善環境店家地圖」等。談到了「友善環境店家」活動,它的內涵是減輕環境負擔,參與店家必須要以內用以及提供非一次性餐具為主,餐點如果要外帶、要自備環保餐盒。張敬業說透過APP程式的運用,只要用餐就可以累積點數參加抽獎,對消費者來說具有吸引力。店家的營運雖然要依此做出變化,但因為社群媒體行銷的關係,曝光度大增並且在市場上具有了更鮮明的識別度。

張敬業分享地方創業的各個歷程

「保鹿運動」的核心精神是「永續」。「永續」所指涉除了環境之外,還有團隊安身立命的實質意涵。張敬業說找到一個可長可久的工作根據地,讓它成為相同理念的人們交流、討論的環境,向外則是連結社區、和地方溝通的所在,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他提到鹿港缺少年輕人聚會的場所,就是在家庭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間」;在這裡大家可以輕鬆聊天,不需要特意為它賦予任務,其價值便昭然若揭。兩層樓的百年老屋改建專賣精釀啤酒的勝豐吧就是如此自在的空間,它的二樓是「鹿港囝仔」、「保鹿運動協會」、「參先生」等單位進住的「橫街工作室」。

即便是在地人,要真正開始為地方做事之前,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到困難。張敬業提醒大家,「初次進入社區並沒有所謂安全的方式,就像是動物園中的動物走進了大草原,都會有受傷的可能」。所以,懂得保護自己但又能保有冒險的衝動,以及在可以過程中隨時調整心態,將會是駐足地方的最佳模式。

張敬業說:「鄉愁可以號召人們回來,產業可以把人留下」一群鹿港囝仔帶著專長與從家鄉獲取到的養分,透過各種方式回饋地方。不論是藝術街區的策展、友善環境的策略和文化記憶的存興,鹿港的面貌的確不太一樣了。相同的是,在張敬業分享返鄉種種的過程中,我們開始有了自己對於家鄉、或是高雄這座城市也許可以付出些什麼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