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劇藝系提供/轉自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承辦「共學‧實踐計畫-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共學群」核心系列講座,邀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副教授鄭義、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黃淑玲、海保署署長陸曉筠,分享田野踏查融入課程設計的實作經驗,現場聚集各院所老師以及外校學生跨校參與。

右起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楊婉儀、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黃淑玲、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杜思慧、副教授許仁豪、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黃心雅、財務管理學系副教授鄭義、助理陳冠豪、連佑德

鄭義以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發展與實作開場,分享如何帶領學生學習製作社會企業商業計畫,鼓勵其運用創意解決社會問題,並提出與社會企業合作的方式與案例。他說明,現今普遍對社會企業有三個要求,分別為「利潤(Profit)」、「族群(People)」、「地球(Planet)」,呼應企業提倡ESG概念,企業不僅有責任創造利潤,也需要思考如何透過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實現長期永續發展。鄭義提出「策略性企業社會責任Strategic CSR VS. 企業社會責任 CSR」的差異,建議在座教師可將各自擅長的領域與對應企業合作,運用企業的專業、市場等資源,支持藝術人文的傳承,達到永續發展的成果。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副教授鄭義分享

趙可卿分享自身以全英文授課方式,在課程中帶領學生學習建築史的經驗。除了前往高雄在地的西式歷史建築進行實地踏查外,也將紀錄製作成Podcast節目,學生從編寫節目腳本、設計文宣,至節目上架都須親力親為。體驗式學習的重點,讓學生不再只是單純記憶,而是可將學習內容實際應用。趙可卿認為需讓學生知道自己在田野踏查後的紀錄,會被提出討論與分享,此舉能有效提升學生深入瞭解與思考學習到的知識,並使他們將學習成果進一步運用在場域上。

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分享

黃淑玲以自身探索教育知識的旅程說起,點出田野研究的重點在於「打開視野」。她分享學生至奇美博物館參與「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經驗,學生原認為自己與藝術存在著距離,但在實際走訪,親眼觀賞作品、聆聽導覽,在視覺、聽覺雙重感官接收資訊後,打破藝術難以親近的固有印象。回饋反思中,學生豐富表達觀展所帶來的經驗翻新,以及各人的鑑賞觀點,進而展現「看見人」為探索教育的核心。

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黃淑玲分享

陸曉筠線上分享過去開設「園藝療癒與都市農園」課程經驗,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分別在左營左營老人活動中心及廍南里兩地,讓學生與長輩共同協作,協助日照中心與社區進行改造;並舉辦靜心課程,邀請學生與長輩一同製作園藝療癒。課程結束後,都市農園也由中心接手,持續運作與發展;廍南里社區許多居民則是看到改造完成的園藝角落後,紛紛加入改造行列。課程除了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建立學生與長輩間的情感關係外,也帶動里民互動與活絡社區的效益。

海保署長、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陸曉筠線上分享

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表示,共學群計畫歷經一年的萌芽,如今見到各領域老師能聚集於此,真誠且熱烈的討論,實踐跨學院、跨學校、跨領域的交流分享,此番場景令他十分感動。田野踏查的體驗式學習,重點在於學生能在課堂中吸收到什麼,是否能在未來實際運用,如何帶領學生從中進行討論,則需將教學者自身累積的經驗與課程設計結合。該如何證明人文、藝術所帶來的價值?無論是將教學設計融入田野踏查課程中,或與業界社會企業合作達成永續雙贏,都是重要的方法。

講座獲教育部高教深耕支持,全年度舉辦系列活動,相關資訊可見「國立中山大學高教深耕共學‧實踐計畫-表演藝術與社會生活」與Facebook粉絲專頁「中山大學藝術與生活共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