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碳權中心提供 / 轉自中山新聞

近年來「碳權」成為熱門議題,為了幫助企業釐清碳權概念,助力企業減碳淨零路徑規劃,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舉辦2024年淨零碳管理系列課程。「自然碳匯與碳權實務」由具有「綠色帶路人」之稱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柳婉郁分享,以系統方式說明自然碳匯重要性與碳匯認證碳權課題,獲得產官學界將近百人共同來關注碳匯碳權之最新趨勢。

柳婉郁強調,「『自然碳匯』在淨零路徑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試圖降低氣候風險、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更應該回歸到以自然方式來解決自然問題(Nature-based solutions),才能真正緩解極端氣候影響,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性。柳婉郁指出以自然為本的森林碳匯(綠碳)、土壤碳匯(黃碳)、海洋碳匯(藍碳)帶來直接增匯效益,單以臺灣的森林碳匯項目來看,每年可新增2,14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吸碳成效,約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之7.8%,並且間接促進環境教育與循環經濟的具體效益。

柳婉郁認為目前在面臨國家2050淨零排放目標壓力下,將不僅是傳統企業要面對轉型課題,甚至醫院、學校、國防產業、地方政府,以及連鎖餐廳、小吃店,皆需要正視的問題。雖然2023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把碳定價與氣候變遷調適納入法條規範中,但是碳匯並不等於碳費,她進一步指出,申請碳權有四大原則須掌握,並且缺一不可,包括人為種植樹齡小於22年以下苗木造林、證明超越排放基線之增碳匯量資料、依據公告方法學施作、經第三方查驗證機制之四項原則,才能有機會將碳匯轉變成碳權,進入自願性碳交易市場中進行碳權交易。她以森林碳匯為例,由於不同種類的樹木具有不同固碳能力,可以根據政府公佈固碳係數資料,來選擇樹種加以計算,其中闊葉樹種固碳效果較針葉樹種為佳,而相思樹、光臘樹、臺灣櫸、肖楠皆有超過250噸CO2e之固碳能力。然而栽種樹種需要因地制宜,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提升在地經濟發展之共同效益。

中山大學碳權中心辦理「淨零碳管理」系統免費教育推廣課程,深入認識碳捕捉議題,引領企業與大眾深入了解當今減碳淨零技術內容,相關課程資訊可見中山大學碳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