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轉自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以廟宇信仰為教學主題,讓學生觀察、記錄民間信仰下的城市紋理、社區記憶、神(鬼)人互動。課中除教授學生相關知識與技巧,也帶領學生親自走訪高雄廟宇,進行田野調查,以深入在地,體驗廟宇文化,24名學生分為7組,最終提出專題報告或轉譯嘗試,轉譯廟宇信仰元素為更具體可感的成品。

「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轉譯成果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以廟宇信仰為教學主題,讓學生觀察、記錄民間信仰下的城市紋理、社區記憶、神(鬼)人互動。

聖公媽廟24HR不打烊販賣機發表情形

中山中文系系主任、授課教師羅景文指出,這次嘗試讓各組學生以聖公媽廟和靈興殿十八王公廟為發想主軸,雖然轉譯過程頗有難度,「但學生最終展現了強大的手作能力和突破天際線的創意。」他強調,透過「轉譯」(translation)手法,可以讓某些有趣或深刻的故事、主題或事物,能夠有機會成為某個創作的基底與靈感,並藉由轉譯、再創作,延續舊的情感,賦予新的意義,將文學文本、歷史記憶、在地風土等面貌,轉化為可知可感、可探可尋的具體成品,讓有趣有意思的元素獲得更豐富的利用與活化。

「聖公媽廟互動貼紙開門折頁」組設計了過年應景的紅包袋,在紅包袋上以廟方人員對聖公媽的稱呼為靈感,將聖公媽繪製成宛如家中長輩般親切可愛的阿公阿嬤,同時製作互動式開門折頁貼紙,顛覆了一般大眾對於萬應公廟的印象。「靈興殿小物盲盒」組首先將靈興殿的廟宇元素分為「祭拜用品」、「建築元素」、「廟周景觀」三類,並利用紙黏土、木頭等媒材將上述三類元素,製作成18個微模型裝入禮盒,同時也象徵著十八位王公,再透過抽抽樂遊戲,讓玩家在有趣的遊玩體驗和思考中,認識靈興殿十八王公。「聖公媽廟24HR不打烊販賣機」組運用聖公媽廟廟門不關的特質聯想到不打烊,並且利用聖公媽廟的元素來延伸製作信仰小物,如抱枕、馬克杯、筆記本、平安符、束口袋,方便信眾香客購買實用可愛的信仰小物,同時也能得到聖公媽的保佑。

「〈還怨〉懸疑益智桌遊」組透過懸疑氣氛的前導影片,帶領玩家進入緊張刺激的遊戲裡,在解謎破案的過程中,同學更能認識聖公媽廟及信仰文化。「保安萬民萬應盒」組則以聖公媽廟的賽錢箱及廟中廟的特殊形制為發想基礎,結合廟宇建築與信仰文物概念製作盒中盒禮盒,內有籤詩餅乾、彩繪花磚卡貼、杯墊、平安符,可說是實用性與趣味性兼具的禮物組合。「神明推推樂」組在理解陰廟及陽廟定義和差異的基礎上,製作組合式教具,一邊在組合圖形時,一邊能學習到信仰文化知識。「王公大冒險」組則以十八王公的故事和該廟建築特色進行發想,製作互動式桌遊,玩家需要盡可能蒐集廟宇小故事才能獲得勝利,在遊戲的過程中更能認識十八王公廟。

不少學生表示,課程中有大量實作內容,是很特殊的體驗。大家在不斷交流討論、激盪創意的過程中,紛紛燃起「手作魂」。在分組上也能一同投入,讓某些不喜歡分組的夥伴改變原有的想法。修課學生王彤認為,大家做出來的成品完成度都很高,十分有創意,看到臺灣廟宇文化可以用更多不同方式加以融合與展示,讓民眾有更多接觸和深入了解的機會。林暐琦則提到,這次的專題成果展很特別,能結合民間信仰與文創設計,是難得的課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