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繼2020年中山大學與國立海洋生物科學博物館、屏東縣霧臺鄉魯凱文物館、霧臺國小共同合作的「魯凱漁你相遇」年度特展,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進一步將成果發展為跨領域STEAM教育,將這些臺灣原生的文化自然資源融入基礎教育的教材設計之中,讓環境永續的意識能夠從小扎根,3/22(三)特別邀請海生館環境教師童琳茜、魯凱文史工作者專家貝若桑(Peresang)以「魯凱族淡水魚行動展示箱」分享環境教育的教學教法。

STEAM教育為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所提出,包含了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Art藝術五大概念,以培養優質科學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童琳茜老師以STEAM跨領域海洋環境教育為主題,介紹海生館行動展示箱的環境教育行動方案。自2008年起,童老師就將每年海洋主題的「特展」內容,設計成為「行動展示箱~校園趴趴GO系列」的海洋教案,內容包含適合學校上課用的簡報、學習單、遊戲教具與互動展布等,協助教師在課程中推廣海洋教育,目前已發展包含鯊魚、綠蠵龜、陸蟹、等近十種不同主題,除了介紹海洋生態,也透過課程提倡環境教育。

2020年海生館和中山大學合作規劃與原民文化結合的「魯凱漁你相遇」特展,同時發展為「魯凱淡水魚行動展示箱」,介紹屏東原民領域淡水魚種的特色、族語名稱和文化背景、同時透過科學原理講解魯凱傳統漁具的設計製作概念,讓學童認識家鄉的漁獵文化。本次講座也邀請了魯凱文史工作者貝若桑(Peresang),以親身經歷分享霧台家鄉的漁獵記憶,貝若桑實際透過魯凱族傳統漁具,介紹族人製作時的科學概念和使用方法。「你必須游得像魚一樣優雅,才有機會捕到魚。」貝若桑以部落耆老簡單的話語,透露出著原民狩獵過程中的科學原理。她也特別提到,原民在對事物取名的過程中,都由其意義的存在,背後也代表著原民對這些事物的科學解釋,同時藉由研究帶動當代科學與原民知識的對話。

教育研究所謝百淇所長表示,中山大學團隊從2017年起就與霧台國小合作,透過科技部(現國科會)原住民科學教育計劃,從魯凱族文化調查研究,進行原民特色教材設計,並將成果轉化為多元的特展、出版品以及體驗活動。謝所長期望未來能將這些成果,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的推動,讓從小到大的各個族群都可以了解保護山川海洋的重要性,共同創造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