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陳志維(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資深經理)

 

人文技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宋世祥老師做過調查,鹽埕雖然因駁二的關係,假日往往湧進大量人潮,但這些觀光客並沒有真正進入鹽埕街區,而且幾乎在太陽下山後就驅車離開,因此對鹽埕的在地認識及效益創造其實不高。針對這個狀況,宋老師兩年前開始推動「鹽夏不夜埕」活動,與鹽埕店家串聯,透過藝術展演,期待能夠拉長觀光客駐留時間,真正走入街區認識在地文化。

 

談到夜間街區藝術活動,台北近年來推動【白晝之夜】備受關注,而這樣的活動究竟如何打造,3/23(二)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與宋世祥老師特別邀請【白晝之夜】藝術節行政統籌-劉麗婷分享執行經驗。【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2002年創始於巴黎,最初是一群藝術家和企業家有感於巴黎人對於當代藝術接受度較低,藝術展覽又多付費場館裡,加上巴黎入夜後的活動其實不多,因此起心動念以「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公民參與」三大特色為主軸,籌畫了【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藝術節活動,至今已經拓展至全球30多個城市,台北則是在2016年首度導入。

【台北-白晝之夜】到2019年已進入第四屆,四次分別是不同地區。由於出資主辦主要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因此舉辦地點和市政府的政策推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第一屆位於北門周遭,主要搭配市政府忠孝橋引道拆除與西區門戶計畫,第二屆在公館,則是呼應蟾蜍山文化景觀推動。第三屆搭配捷運線狀公園規畫而設置於捷運中山站周遭,2019年第四屆則進入到大直內湖的新開發區,從捷運劍南站、美麗華商圈延伸至美堤河濱公園。

 

雖然地點選擇來自於政策考量,但策展團隊仍會針對在地的環境特色做深入研究,來規劃整個展覽的主題與內容。不同於前三年的區域都已具備相當的文史底蘊,大直內湖重劃區是個新興開發的區域,此處最先為河灘地,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後,才新生了大直到內湖科學園區的土地,新的商場、飯店、辦公大樓一棟棟長出來,成為此處特殊的景觀樣貌。這邊最多的賣場、餐廳是社會學中的「第三空間」,介於我們居住(第一空間)以及工作(第二空間)的中間地帶,造就了這個區域獨特的地景風格。

2019 臺北白晝之夜 宣傳影片

以此特色,策展團隊將2019年的主題訂為「雙面芭蕾」,反映了這邊兼具商業「現實」以及多元空間「文化」的雙重性格,「芭蕾」的概念則引用地理學家大衛‧西蒙(David Seamon)的「地方芭蕾」(place-ballet)理論,認為地方文化的生成如同芭蕾舞者的生活操練,並由此逐步累積成一套非凡的秩序。依循這樣展覽主軸,策展單位邀請了22裝置藝術作品、33個表演藝術作品、以及22項互動串連活動,架構出「十二小時、一夜限定」的2019-台北白晝之夜。

呼應活動的Slogan「今夜我們都是藝術家」,作品的挑選設置皆強調與地景連結以及民眾互動,劉麗婷分享他個人最喜歡的幾個作品,如藝術家Jeppe Hein的《改良式社交椅》,一方面可坐著欣賞河景,又因特殊造型,坐在上方的民眾會呈現不同的距離與關係;Karel van Laere的《緩緩上升》則是將日常民眾搭手扶梯的紀錄影像,與真實捷運出口的手扶梯做交錯設置。表演藝術中,《藝術相談所》讓藝術家們與民眾同坐在摩天輪中,利用轉動過程中17分鐘進行親密對談。許多作品也結合了民眾互動,如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的《一分鐘雕塑》就是讓兩位民眾共同穿進一件大衣服中,形成各種獨特的姿勢樣貌;法國Antonin Fourneau的《水燈塗鴉》則利用特殊的感光材質,讓民眾自由在LED光牆上創作。許多活動也和在地社區合作,如由排舞協會的媽媽們用大排舞進行開場,以及讓專業舞團和國高中舞蹈社學生合作演出。

Jeppe Hein《改良式社交椅》(取自白晝之夜Facebook)

Karel van Laere《緩緩上升 Slow Rise》 (取自白晝之夜Facebook)

《藝術相談所》 (取自白晝之夜Facebook)

大都會排舞 (取自白晝之夜Facebook)

對策展團隊來說,活動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跨領域的溝通協調,不同於前三年的區域可利用大型公共空間佈展,大直商圈多數的場域皆為私人物業,如百貨、飯店或社區。因此場地使用與規劃上,需同時將商家住戶們做生意或進出動線等日常需求都考量進去,空間的使用辦法都須一個個協調甚至付費租用。即便在公共區域,主管機關也各有所屬,一個裝置或一項演出,可能就要跟多個機關進行申請。藝術展演之外的交通規劃、環境保護、民眾安全等事務,也要經過多重單位的跨局處協調,劉麗婷談到整個活動區域的現勘,她至少就走了六次以上。每個項目的溝通也並非都是如此順利,團隊也因此要進行計畫調整,以其他方式進行變通。

 

整體來說,2019年的白晝之夜在效益上仍是相當不錯的,一個晚上的時間參加人次就達30萬,因活動本身的話題性高,在網路上串連散佈的速度很快,策展團隊規劃的宣傳講座,也著重藝術形式的介紹,拉近大眾與現代藝術的距離。此外也加強在地連結,用老照片設置的在地文件展以及邀請民眾共同創作。活動當日也同時為商家們提升不少營業收益,也增加的不同領域對於藝術活動的信心與支持。這些來自於十多位核心成員、參與的藝術團隊與相關技術廠商,加上兩百多位現場志工與義警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劉麗婷回顧時直言:「這實在是太累人了!」感謝這些團隊的努力付出,也期待未來在高雄也有屬於自己的特色藝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