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轉自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充滿海洋風情的公共藝術作品今日亮相!西子灣海域運動中心今年新建啟用,首度響應國內新類型公共藝術風潮,以「藝術教育活動」取代藝術品購置,進行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透過藝術教育工作坊的參與式創作,藝術家和學員共同發表〈海洋尪仔標〉、〈閱讀自然〉及〈浮雲遊籽〉3件兼具環保與美觀的作品。

藝術家王國仁、陳彥名的〈海洋尪仔標〉

「新類型的公共藝術和以往的公共藝術設置理念迥異。」本計畫執行小組召集人、管理學院副院長郭瑞坤解釋,新類型公共藝術並非傳統陳列在公共空間的雕塑和紀念碑,而是以公共議題為導向,強調公眾介入、參與和互動的機制。郭瑞坤指出,以往公共藝術設置重視實體及耐久性,常受限媒材與造型,對民眾生活場域產生干擾。新類型公共藝術不僅重視公眾參與及和環境的互動,在設置上也較不受工程牽制。因此委請藝術家擔任講師,帶領12梯次、180人次的工作坊學員共同完成創作,作品更能和學校人文地景連結。

學員利用海廢素材表現海洋視野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專案經理、藝管所研究生王學翎表示,西子灣是高雄市民的集體生活記憶,團隊最初就設定追求海洋教育3大目標「親海、愛海、知海」,以對應海域中心建設目的。王學翎指出,由於核心是藝術教育活動,但產出又需兼顧公眾期待的能見性,不啻為一大挑戰。因此與參與這次計畫的高雄在地藝術團隊「魚刺客」,就選用天然媒材、海洋廢棄物帶領藝術工作坊進行創作。

藝術家林純用〈浮雲遊籽〉

如藝術家林純用的〈浮雲遊籽〉,以麻、草繩將海岸間常見海漂植物棋盤腳種籽,利用竹片及鋼索以立體的意象呈現,並使用「植物種籽手作」的成果,象徵生態與族群遷徙交縱編織的海洋軌跡;伊祐‧噶照(Iyo Kacaw)的〈閱讀自然〉,以漂流木流線的曲面空間,加上一面舊木窗,形成自然書屋,並結合「版畫藏書票」鼓勵知識交換;王國仁、陳彥名的〈海洋尪仔標〉,帶領學員利用與海保所師生與民眾蒐集來的海廢素材,透過壓克力顏料的揮灑,一片片放大尺寸的尪仔標上作畫,來表現豐富多彩的海洋視野及常民生活圖像。

結合「植物種籽手作」的海漂植物棋盤腳種籽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所長謝榮峯表示,這次的公共藝術設置的樣態不僅可透過藝術作品加深藝術在校園的文化意涵,更刺激師生在不同的觀看角度下,能有不同的思考及詮釋,並以民眾參與的形式,觸及更多跨域共創與藝術結合的機會,提升「校園藝術近用權」。

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的〈閱讀自然〉

結合「版畫藏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