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區總體營造自1994年起推動,發展迄今已有三十年的光陰。其經營面向與方式多元,除文史調查、社區產業,藝術參與更是重要營造方式之一。為一探藝術與社區共創的方法與可能性,本次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USR計畫「產學合創.跨域實踐—共構地方永續協作平台」帶領團隊分別拜訪雲林縣「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嘉義縣「2024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前者以社區角度認識當地面臨發展困境及居民如何自己發起藝術創作行動;後者則邀請星火燎原工作室向家弘執行長分享如何透過藝術創作來說地方的故事,讓藝術成為地方交陪的方式。
成龍社區發展協會導覽員林珮甄先以一系列照片分享雲林縣口湖鄉的變化,並說明過往因長期超抽地下水、天災之故引發地沉下陷,使成龍溼地從可耕地變為一片內陸溼地。而觀樹教育基金會進駐後開啟長達十年「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不僅讓居民重新認同溼地,更自主發起《連結》、《再生》藝術作品創作。對於成龍溼地轉變及居民主動發起藝術的行動,計畫團隊研究助理邱鈺婷分享:「從該案例能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只是我們有沒有去正視這個議題而已。另外也很佩服他們努力維護藝術作品,保護溼地環境的態度。」而藝管所助理教授陳宏星也補充說明:「社區雖然努力藉由藝術讓居民靠近土地,但單靠藝術的力量較難以回應社區發展需求。因為社區正面臨人口老化、產業發展等困境,是牽涉更多層面的議題。」
由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委託星火燎原工作室辦理「2024再。嘉義鄉村藝術行動」,則是以藝術輪庄概念來與在地18鄉鎮市交陪的文化美學運動。今年沿著八掌溪流域,以水上鄉、太保市、鹿草鄉、義竹鄉及布袋鎮為主,由地方提出自己觀點,並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當日由星火燎原工作室執行長向家弘進行導覽,帶領團隊透過藝術作品認識嘉義鄉鎮的在地故事,並強調「藝術行動除了藝術家個人,也應包括社區居民們的共同參與。」企業管理學系學生戴渝蓁分享參訪心得提及該案例藝術作品不僅能體現在地故事,其藝術家的個人特質也特別明顯。
透過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與社區共創案例參訪,藝管所助理教授魏君穎分享:「此次除了解地景藝術、環境藝術的理念,也認識不同單位如何讓藝術與社區進行互動,甚至讓居民主動接觸藝術,其背後與居民共同創作的經驗與理念值得參照。」而公事所博士生鄭伃涵將其與日本大地藝術祭做對照並表示:「臺灣藝術量能充沛,但與外地連結貌似較缺乏。相較日本大地藝術祭平日也能看見外地人的身影,本次參訪案例較少看到其他人前來參觀,這也許是未來可以加強著墨的部分。」
最後,管理學院副院長郭瑞坤除講解臺灣藝術節慶與社區營造結合的發展歷程,也分享藝術行動存在的意義:「臺灣各鄉鎮地區的藝文場館其實不多,要讓社區民眾走進藝術館、美術館也相對較困難,況且經費也不一定足以支應館舍營運。所以透過這些藝術行動,反而有助於提升民眾參與,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藝術,並透過藝術認識地方。」並期許藉由本次共學,計畫團隊及師生都能將所見所學所思妥善運用於後續USR計畫的推動,加以構思更符合地方需求、具高度社會影響力、促進社會責任落實之實踐行動。